每次提到秦始皇,很多人会想到他统一六国、实行三公九卿制度、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郡县制等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他还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建长城、开辟大秦直道。这些成就每一个都足以让他名留青史。然而,秦始皇虽然在统一天下后实施了许多壮丽的政策,但他并没有给百姓们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反而是大兴土木,修建庞大的工程,造成了大量民众的伤亡。到了秦二世时,统治更加残暴,这导致了许多人造反,最终秦朝也走向了灭亡。
那么,为什么在秦始皇在位时,百姓并不敢反抗呢?其实,不是百姓不想,而是他们根本不敢反抗。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秦始皇是如何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第一,兢兢业业,极度专注
秦始皇以其兢兢业业而闻名,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他将皇权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几乎每一天都批阅成百上千的文书,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目。为了处理这些繁杂的文件,他有时会使用“衡石”来称量文书的数量。“衡石”大约是120斤,也就是30.8公斤。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实际上,这些文书并不是他一个字一个字地精读。他批阅的时候,对于一些小事,他只需要一目十行、粗略过目,就可以让丞相去处理;而对于大事,他则会认真思考,细心批示。这样,即便是30公斤的文书,每天也能有所处理。
第二,频繁巡游,震慑百姓
秦始皇并不是一个安于坐享其成的君王。天下统一后,他多次亲自巡游各地,展现出他的威慑力。第一次东巡从咸阳到陇西,陇西地区的人民常有叛乱,秦始皇带着精兵来此巡察,一方面震慑了当地人,另一方面也让叛乱者知道,秦朝的皇帝是无法轻易挑战的。
第二次,他的巡游路线一直延伸到山东半岛,途中还在泰山进行封禅。看似只是在走一个程序,实则是为了巩固已经实施的郡县制度,并加强对六国遗民的威慑。第三次出巡的路线类似,但在这次巡游中,他遭遇了六国后人的刺杀。幸运的是,秦始皇并未受伤,反而让那些刺客明白了,他们根本无法动摇他在位的地位。
第四次东巡,秦始皇的目标是渤海地区,主要是为了震慑匈奴。这一次,秦始皇带着三十万大军,匈奴看到如此庞大的军队后,立刻感到恐惧,也正是在这次巡游时,他下令修建了长城,进一步巩固了对北方边境的防线。
第三,迷信长生不老,导致国运衰退
然而,尽管秦始皇以如此强势的手段保持着对国家的掌控,他也有自己的弱点。他过度迷信方士的长生不老药,这让他在晚年身体状况急剧下滑。长期的政务压力和疲劳加剧了他的健康问题。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一次巡游时去世。由于他生前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这为赵高、李斯和胡亥等人提供了可乘之机,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秦始皇一生有过诸多伟大成就,但也因为过度专注于权力的掌控而忽视了政务中的长远规划,甚至在个人身体健康上也没有做出合理安排,最终导致了帝国的灭亡。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终让秦朝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