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福州,派江吻海,山水相依,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千年闽都,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从古至今,福州孕育了无数启蒙先驱、文艺大家、革命志士、科学巨匠。“一线福州”开设了“福州有福才”栏目,带您走近这些福州儿女,讲述他们的传奇故事。
本期关注从仓山螺洲古镇走出的传奇将军——吴石。
吴石(1894年—1950年),原名萃文,字虞薰,号湛然,福建仓山螺洲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求学日本,在重要考试中他经常名列第一,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从日本回国后,吴石进入国民政府的陆军大学任教,1936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吴石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国家统一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展现了隐蔽战线工作者的忠诚与无畏。
吴石将军牺牲前不久摄于台北。来源:福州晚报
儒将吴石的传奇人生
吴石1894年出生于闽侯县螺洲乡(今福州仓山区螺洲镇)的一个寒儒家庭,父亲吴国琬为他取名“萃文”,寄望其在文化上有所建树。
少年吴石被赋予了独特的精神底色——他在陈宝琛创办的螺洲公学接受启蒙教育时,便以“过目成诵”闻名。文庙的晨钟与书院的墨香,早早就在他心中播下了家国大义的种子。
1910年,16岁的吴石考入福州开智小学堂。历史课本里关于鸦片战争的记载,让这个懵懂少年握紧了拳头。次年,他转入格致书院,黄花岗起义中闽籍烈士的事迹让他立下了投笔从戎的志向。
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他以总分第一的佳绩被誉为“吴状元”;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因精通战术、外语等十二项技艺,被赞为“十二能人”;抗战时期,这位戴着眼镜的儒将已成长为军事委员会的核心智囊,其军事才能备受瞩目。
然而,在目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后,这位抗日功臣毅然选择了新的道路。
1949年,吴石冒着生命危险,将《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等重要情报交给中共地下党员,为渡江战役提供了关键支持。在台湾,他以“国防部参谋次长”的身份,提供了《台湾防区军事态势图》等绝密情报。
1950年3月,因叛徒出卖,吴石在台北被捕。在狱中,他经受酷刑而坚贞不屈。6月10日,吴石在台北马场町英勇就义,用生命诠释了对国家的忠诚。
1949年中秋节,吴石与妻子王碧奎、小儿子健成合影于台北。来源:福州晚报
宫巷见证革命往事
经历了投笔从戎、戎马革命,从北伐少年到抗日儒将,在福州解放前夕,吴石又回到了故乡。
1949年春节,吴石回榕担任“绥靖公署副主任”。由于官邸尚未安排,经其副官聂曦联络,吴石携家眷住进福州三坊七巷之宫巷22号绛雪山房,后又搬到温泉路一号官邸。
1949年8月17日,福州古城在晨雾中迎来解放。城中百姓走出家门,发现街巷未遭炮火损毁,市井依旧井然,这份“兵不血刃”的安宁背后,有着吴石以生命暗中守护的一份努力——在福州的百余日里,他以阻筑工事、密传情报、匿存档案等隐秘行动为家乡筑起“无形屏障”。
南京解放前夕,吴石就以“福州进退便捷”为由,将国民党“国防部”500箱绝密军事档案调运至榕。这批档案共有755辑、15万多篇、2亿多字,极具价值。
1949年8月赴台时,吴石仅以百余箱普通图书充数,将298箱核心档案藏匿于福建省研究院书库。他嘱托亲信参谋王强:“这批档案是家乡文脉所系,务必转交解放军。”
伴随着1949年8月16日吴石离开福州的飞机轰鸣声,这位前往“虎穴”的英雄,真的一去不回了。
1950年6月10日,国民党当局按照蒋介石的杀人密令,将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押赴刑场。面对死亡,吴石从容自若,留下了最后的诗作:
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吴石塑像。记者 包华 摄
让英雄不被忘却
吴石与福州的故事,并未因1950年他壮烈牺牲而终结。这片土地以故居守护、事迹传扬、精神传承的方式,让英雄的丹心正气永远留存。
在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吴石题诗的《长江万里图》复制件静静陈列。2023年,画卷作者何遂之孙何迪和吴石孙女吴红将原作捐献给国家博物馆,将复制件留给故乡。画卷上,吴石为川江段、三峡段、武昌段、九江段题诗四首,抒发了誓灭日寇的家国情怀。
如今在螺洲吴石故居,正厅墙上悬挂着将军生平照片,展柜里陈列着军服、奖章与革命档案,诉说着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各地游客的热情如天气一般火热,吴行每日接待来访者,不厌其烦地讲述着吴石“为人正派、不图私利”的清廉家风。
吴石将军的雕像前,每天都有人献上鲜花。雕像下方,还整齐摆放着3张照片,记录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上我国新型武器装备的雄姿——大家用今日国家之强盛,告慰英烈在天之灵。
吴石的伟大,在于他将闽都士大夫的家国情怀、现代军人的专业素养与共产党人的信仰纯度融为一体。他在隐蔽战线书写了“忠诚与智慧”的传奇。福州这座城市的砖瓦间,藏着太多“隐秘而伟大”的故事。而那些为家国牺牲的英烈,无论有名无名,都是共和国最坚实的基石——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岁月也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