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寅街三家村深处,一座古朴的赵氏宗祠静静矗立,它不仅守护着家族的集体记忆,更镌刻着一位明代乡贤——赵彦的往事。
壹 · 宗祠与碑刻:跨越时空的家族见证
赵氏宗祠正殿梁上,清晰的题字记录着它的建成年代——“大汉民国二年岁次癸丑黄钟月中浣吉旦”,即1913年。建祠之时,族人将一世至十三世先祖的姓名刻碑嵌于墙上。其中,四世祖赵彦的名字旁,特意标注了 “举人” 二字,昭示着他与众不同的身份。
贰 · 稽古钩沉:方志中的赵彦生平
通过爬梳地方志乘,赵彦的形象逐渐清晰。
《(乾隆)云南通志》卷二十记载,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 的云南乡试举人中,确有 “赵彦,赵州人,知县” 。弥渡在明代正属赵州,由此可断定,碑刻上的赵彦正是这位中举的学子。
中举后,赵彦被派往四川高县(今宜宾市高县)任县令。云南、四川的多部方志,均在 “乡贤” 或 “名宦” 篇目中为他留下了记载。综合这些史料,我们可以勾勒出他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
赵彦为官仁爱忠恕、公正廉明,在他治理下,当地百废俱兴。然而,明正统十年(1445年),他因遭长官嫉妒而被革职回乡。
四年后,芒部(今昭通镇雄一带)发生叛乱,波及四川筠连、珙县。郡御史前去招抚,叛众拒不听从,并直言:“若赵县尹(赵彦)来,吾即降。”
赵彦奉命,孤身前往敌营。因他素来德高望重,叛众竟悉数归附。凯旋后,朝廷下诏恢复其官职。不幸的是,他不久后便卒于任上。
高县百姓感念其恩德,特地建 “二公祠” ,将他与另一位知县余炳一同供奉。
叁 · 历史回响:被重新发现的弥渡先贤
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弥渡乡贤如龚渤、谷际岐等,多为清代人士。赵彦事迹的考证与重现,不仅将弥渡有文献可考的乡贤历史从清代推进到了明代,也为研究弥渡乃至云南在明代的文化发展与移民历史,提供了宝贵的个案。
这座藏于村落的宗祠与一方沉默的碑刻,如同一个历史的坐标,标记着一位廉洁地方官的人生轨迹,也见证着滇地文脉的绵延与传承。
出品 | 趙氏宗亲
编辑 | 趙英雄
供稿 | 趙 威
赵威,寅街三家村赵氏第十七世孙,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点
和
说说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