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故事广为人知。勾践在越国被吴王夫差打败、国破家亡后,经历了二十二年的艰苦磨炼,最终不仅复国,还灭掉了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在他崛起的过程中,著名美女间谍西施功不可没,而文种和范蠡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
越国平定吴国后,范蠡选择功成身退,离开越国,据传还与西施归隐。他曾劝文种也随自己离开,但文种没有听从。范蠡抵达齐国后,写信给文种提醒:勾践适合共患难,不适合共享荣华,建议早做打算。文种这次虽然听了,但只是假称生病不上朝,并未真正离开。最终,他被人陷害,勾践找借口将其赐死。
在齐国,范蠡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与儿子辛勤耕作,积累了数十万财富。齐国百姓闻其贤能和商业才能,邀请他出任国相。范蠡思考后认为,做生意能积累巨额财富,做官能升到高位,但高处不胜寒,容易招致祸端,于是归还了相印,散尽财产,悄然迁移。他三次以类似方式积财散财,最终定居在陶地(今山东菏泽定陶),自称“陶朱公”。在这里,他的商业再度兴隆,财富累积上亿,赢得天下称赞。
然而,人生虽完美,也有不如意之事。范蠡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人被捕,按理天经地义应受惩罚,但范蠡仍希望儿子一探情况。他的大儿子请求代行,范蠡起初不同意,最终在母亲求情下同意大儿子前往,并带上千镒黄金和信件交给昔日好友庄生,托付全权处理。
大儿子抵达楚国,见庄生住在偏僻简陋的地方,便按父命交出黄金和信件。庄生以正直闻名楚国,他并未收下黄金,只为稳妥办事。大儿子误解庄生,认为其贪财,甚至私自干预,送了额外黄金给楚国主事。庄生随后入宫劝楚王施行仁政,楚国宣布大赦,大儿子得知弟弟可获释放,遂去庄生处取回黄金,一切似乎顺利。
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楚王听闻此事,以为大赦是为了陶朱公的儿子而非百姓,勃然大怒,下令先处死范蠡二儿子,再正式颁布大赦。大儿子带回二儿子的尸体,全家悲痛。范蠡对此并未过度哀伤,他理解大儿子因节俭和对财富重视而导致失误,小儿子自小富贵无忧,自然不懂挣钱的艰辛。
范蠡对救儿子一事态度复杂,他既想尽力,又明白大儿子可能办砸,因此预设有限机会。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他对此持平常心,也看淡悲伤。大儿子的无意失误与小儿子的命运交织,成为范蠡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