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追求美丽和时尚,这种爱美之心从未改变。古代女性对鞋子的关注也由汉朝开始萌芽,到唐朝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各种女鞋款式层出不穷,还直接影响了日本和韩国的鞋文化。到了明朝,人们的审美观念更加开放,鞋子的款式丰富多样,其中就包括现代女性喜爱的高跟鞋。
很多人认为清朝的“花盆底”鞋是我国最早的高跟鞋,但其实考古学家在明朝皇后的墓中就发现了高跟鞋,这说明至少在明朝,高跟鞋已经出现。
《金瓶梅》第十四回中曾描写潘金莲的日常穿搭:“上穿香色衔花袄,下着金边挑线裙,脚上穿着大红缎子白绫高底鞋。”潘金莲作为明朝的“时尚达人”,她的穿着一定走在潮流前沿,这说明高底鞋在明朝非常流行。不过小说有虚构成分,只能作为参考。
真正的考古证据出现在1956年,在明定陵出土的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随葬服饰中,发现了19双高跟鞋。其中保存最好的一双为尖足凤头高跟鞋,目前收藏于明十三陵博物馆。这双鞋用红色暗花锦缎制作,足尖上翘,酷似凤凰喙。鞋底通长12厘米,后跟7厘米,宽5厘米,高4.5厘米,对于现代成年人来说几乎无法驾驭,可见其当时主要功能并非舒适,而是象征身份和遮掩女性双足。
明朝是封建专制时期,对女性贞节要求极严。女子需遵从三纲五常,双足只能让丈夫看到,为了既遮掩又方便行走,高跟鞋应运而生。同时,裹脚风盛行,女性脚大被视为丑,甚至有“女大不娶”的说法。可见明朝的高跟鞋并非单纯装饰,而是封建社会下男性凝视女性的一种体现。
现代的高跟鞋并非源自中国古代,而是外来传入。最初,高跟鞋是为15世纪波斯帝国骑马战士设计,便于踩踏马镫。随后,高跟鞋传入欧洲,贵族男子为避免弄脏鞋子或显高,纷纷穿上高跟鞋。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为了显高,也让鞋匠将鞋跟加高并涂红色,从而奠定了高跟鞋在男性中的流行。随着女性地位提升,高跟鞋逐渐演变为女性专属的时尚单品。
回顾古代高跟鞋的工艺和材质,一双尖足凤头高跟鞋耗费大量绫罗绸缎,其价值堪比现代奢侈品牌,可见古人的精湛手艺与对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