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赵佶在靖康之变后,和他的儿子宋钦宗赵桓一起被金人掳至北方。
赵佶不太关心江山,而是热衷于艺术和美丽。尽管身体仍然健康,他在年轻时便将帝位传给了儿子,显然权力对他并不重要。原本他期待安度晚年,谁料却在晚年沦为阶下囚,过上了极其悲惨的生活,真是难以想象他的人生经历。
从赵佶的命运来看,做皇帝可谓是个高风险的职业,稍不留心,便可能迎来国破家亡的厄运。正是金人的入侵结束了他奢华的帝王生涯,也为北宋带来了覆灭的命运。
虽然在政治上他名声不佳,但他在书法和文学方面的成就,多少为他留下一些正面的评价,证明他并非完全没有价值。
在被押送北方的途中,赵佶依然保持了一份闲适的心态,不忘吟咏诗词。就在这段颠沛流离的旅程中,他写下了《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这首词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离愁。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赵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这首词写的是赵佶在北行途中看到杏花开放时的感怀。他通过描写杏花的美丽与易逝,暗示了自己曾经的奢华生活如同这盛开的花朵一样,终究难逃风雨的摧残。杏花的凋零象征着他一度的荣耀和繁华的结束,而他如今只能在心中怀念和追忆过去。
词的上片,赵佶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杏花的美丽,如同美丽的妆容,艳丽的花朵飘散着芳香,甚至让天宫的仙女也感到羞愧。然而,花朵如此美丽,却极易凋谢。春天的美景与人世的短暂一样,都显得如此脆弱和无常。赵佶借杏花之美与花朵的衰败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伤,仿佛与杏花相互依存,都是无法避免的命运。
接着,词的下片转向了他深沉的离愁别恨。赵佶通过燕子的无言,表现了自己内心无法表达的苦楚和失望。他明白,自己再也无法回到故国,再也不能重温曾经的辉煌和安宁。最让他痛苦的是,连在梦中也无法再看到故国的景象。连梦中的慰藉都无从得到,这种无法回归的深切悲痛,令他陷入极度的绝望。
这首词的情感层层递进,悲痛和无望的情绪随着每一句逐渐加深。赵佶以极其真挚的笔触,写出了一个帝王的彻底失落和孤独,令人不禁为之动容。
这首词,虽是赵佶在绝境中的创作,但其艺术成就却不容忽视。早期,赵佶的词风多是风花雪月、浪漫温柔,然而随着国家的破败,他的词风转为深沉、凄凉,充满了无奈和哀愁。这种极端的转变,使得他的作品更具历史的沉重感。
可以说,赵佶的词,是用他悲惨的命运书写出来的,是带着血泪和痛苦的艺术创作,这也是其深刻感人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