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他在清朝历史上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功勋也有争议。多尔衮对满清入主中原并稳固政权起到了关键作用。公元1644年,也就是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在多尔衮的主导下,满清全军南下入关,并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先后消灭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南明的弘光政权和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使满清成功掌控中原。
顺治四年,多尔衮因战功卓著,被顺治皇帝尊为皇父摄政王,此时他的威望、权力和地位达到了顶峰。当时,他最大的政治对手豪格已经被清除,多尔衮几乎没有对手。很多人认为他本有机会继承皇位,完成皇太极去世时未及完成的目标,但多尔衮直到顺治七年去世也未称帝,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时机尚未成熟。虽然南明势力已弱,但仍在抵抗,满清刚入主中原,需要团结内部力量。尽管清军迅速击败了三大抵抗势力的主要军事力量,但南方仍有残余力量与清军对峙,联合后甚至可能对清朝构成威胁。在外敌仍有威胁时,多尔衮清楚,满族内部不能分裂,如果此时称帝,会给南明反扑的机会。他可能计划在南方完全平定后再行动。
其次,顺治皇帝的地位并非弱势,多尔衮未必能完全掌控局势。皇太极去世后没有遗嘱,皇位继承问题曾险些引发分裂。顺治皇帝的即位是多尔衮与皇太极势力妥协的结果,势力均衡让多尔衮在摄政位置上游刃有余。豪格被清除后,皇太极的政治遗产重新整合,使顺治皇帝的实力增强,多尔衮未必有绝对优势去取代他。
再次,孝庄皇太后的存在也影响了多尔衮的决策。作为顺治皇帝的母亲,她背后有蒙古科尔沁部落的支持,力量不可小觑。多尔衮与孝庄在顺治继位初期是政治盟友,共同的政治目标是对付豪格等争位者。双方在政治上达成默契,保证内部稳定。
最关键的因素是多尔衮终身无子。尽管他有十数位妻妾,却仅有一女,唯一的儿子还需过继给他。若称帝,他无法留下嫡系继承人,这对多尔衮而言是极大的遗憾和制约。在古代,权力若无法通过血脉延续,争夺皇位的意义大打折扣。
综上,多尔衮未能称帝,主要原因是外部局势未稳、内部实力未绝对占优以及无子嗣继承。尽管如此,他作为皇父摄政王的权势和功绩仍得到后世认可。历史上,他几乎享尽了权力与荣誉,即便未登皇位,也可说无憾一生。据野史记载,他与孝庄皇太后关系密切,生前权势与地位几乎达到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