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元谋功臣名单是李渊在武德元年五月称帝后不久就公布的,一共有十七人,分别为:李世民、尚裴寂、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柴绍、唐俭、殷开山、刘世龙、刘政会、赵文恪、武士彟、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许世绪。值得注意的是,李渊称帝后,太原元谋功臣中两人被杀,你都知道吗?
一、赵文恪
赵文恪为并州太原人,隋朝末年,他担任鹰扬府司马。。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李渊在太原积极联络关陇士族,赵文恪也受到了对方的拉拢。等到李渊起兵太原时,赵文恪开始跟随,并被授予右三统军职位。
自此之后,赵文恪跟随李渊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唐朝建立后,赵文恪于武德二年(619年)被任命为都水监,主管全国水利事务,并封新兴郡公,期间主持与突厥互市,换取牛马以资国用 。
但是,不久之后,刘武周部将宋金刚围攻太原,赵文恪奉命协助李仲文守浩州。因太原陷落,赵文恪弃城逃走,被李渊以失职之罪下狱,最终赐死。换而言之,如果赵文恪没有临阵脱逃,即便吃到了败仗,考虑到之前的功劳,李渊都不会杀他的。不过,赵文恪偏偏在关键时刻犯下打错,这才落下了凄惨的结局。
二、刘文静
刘文静(568年—619年),字肇仁,京兆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人,唐朝开国功臣。刘文静自称系出彭城(今江苏徐州),世代居住于京兆郡武功县。早年因父亲刘韶战死,袭任父职,授为仪同三司。
隋朝末年时,刘文静担任晋阳(今山西太原)县令,与时任晋阳宫监的裴寂结为好友。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唐国公李渊出任太原留守。刘文静看出李渊胸怀大志,便与其结交。李渊起兵后,自称大将军,以刘文静为大将军府司马。刘文静建议李渊改换旗帜,又请求连结突厥为援。李渊遂派刘文静出使突厥。
后来,刘文静率军败隋将屈突通于潼关,以功迁升光禄大夫、鲁国公。武德元年(618年),刘文静与殷开山率军征薛举,于高摭城大败,后奔还京师,被撤职除名。其后任民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
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随李世民镇守长春宫(在今陕西大荔)。他自认为才能在裴寂之上,且又屡建战功,但地位却远不如裴寂,因而心中不平,常在议论朝政时与裴寂对立,凡是裴寂赞同的都要加以反对。因为这个缘故,二人之间从此矛盾颇深。
后来,刘文静与兄弟刘文起饮宴,醉后口出怨言,拔佩刀砍斫厅柱,称定要斩杀裴寂。这时,刘文静有个失宠的小妾将此事告诉其兄,让他向皇帝告变,诬称刘文静谋反。唐高祖将刘文静交付属吏,命裴寂与萧瑀审讯。
最终,刘文静被加以谋反罪杀于长安,临刑抚膺曰:“高鸟尽,良弓藏,果不妄!”,时年五十二岁。对此,在笔者看来,刘文静显然没有真的打算谋反,只是内心对现在的待遇不满,所以他属于被冤杀的情况。
等到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其平反昭雪,追复其官爵,以其子刘树义袭封鲁国公,许尚公主。天宝六载(747年),刘文静获得“配享太庙”的殊荣,灵位被放入高祖庙庭。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将三十七位功臣的画像挂在凌烟阁内,刘文静也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