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春天,湖北省大冶县岩山朱村的一位铁匠背着打铁工具走向县城,他一边走一边吆喝,四下打量,心里想着:“人多的地方活儿多,今天或许能挣点钱。”正当他想着这时,前方不远处围着一群人,他心里一喜,加快了步伐走过去。到了跟前,他大声喊道:“打铁啦!锄头、镰刀修理啦!”但是,围观的人并没有理会他。
铁匠不禁有些失望,心想:“怎么回事?”他凑近一看,才发现人们正围着一张毛主席的画像热烈讨论。铁匠好奇心起,放下担子挤进了人群。原来,这幅画像是毛主席的,而大家在讨论他的伟大事迹。铁匠也想看看这位传奇人物,心想着:“这不是我的结拜兄弟毛润之吗?”
虽然多年未见,但他一眼就认出了画像中的人,确实是他多年前的结拜兄弟——毛润之。那么,这位铁匠究竟有什么故事,怎么与毛主席有着如此深厚的关系呢?
朱其升的成长与艰苦岁月
铁匠的名字叫朱其升,生于湖北大冶县岩口村,1891年11月17日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家里非常贫困,只有一座土房和几棵果树勉强维持生计。朱其升有三个兄妹,但家里没有田地,父亲常常到外面做零工,但收入微薄,一家人常常饿肚子。因为贫困,朱其升兄妹四人都没有机会接受教育。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朱其升在十二岁时便离开家乡,来到湖南田江的一家铁匠铺拜师学艺。朱其升聪明好学,很快就掌握了打铁和修理雨伞的技巧。为了早点学成挣钱养家,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学艺期间,师傅的为人逐渐显露出来,特别是在湖南发生洪灾粮食紧缺的那一年,师傅不仅没有给他足够的饭食,还将原本就不多的饭量进一步减少。饥饿的滋味让朱其升常常忍饥挨饿,甚至有时只能喝水来解渴。忍无可忍的一天,朱其升偷偷吃了师傅藏在床底的米,被发现后遭到了师傅的暴打。师傅的巴掌让他积压已久的怒火爆发了,他决心离开这片苦海。
朱其升收拾好行李,带着一些食物夜里悄悄离开了师傅家,奔向了未知的未来。他流浪到了长沙,听说官府正在招兵,于是报名前往。
朱其升与毛润之的相识
朱其升顺利通过了兵检,成为了部队的一员。在这里,他认识了彭友胜和毛润之。毛润之当时还只是一个学生,加入了革命队伍,刚来到军营时,他因为没有担保人而遭到拒绝。正当毛润之感到困惑时,朱其升挺身而出,替他做了担保,让他顺利加入了部队。三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成为了“桃园三结义”的兄弟。
毛润之的革命历程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毛润之和朱其升等人积极响应了革命的号召,投身于革命军。在部队里,朱其升不仅关心毛润之的生活,还教他许多军事技能。与此同时,毛润之也不断地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并教会了朱其升认字写字。
有一天,朱其升提议三人结拜为兄弟,就像《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一样。毛润之和彭友胜都同意了,三人一起去军营附近的一个山坡上,举行了结拜仪式。
分别与重逢
1912年,随着新军的解散,毛润之、朱其升和彭友胜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毛润之继续投身革命,而朱其升回到家乡做起了打铁修伞的工作。
1950年,朱其升来到县城,在一面墙上看到了毛主席的画像,这才意识到自己当年的结拜兄弟原来就是现在的毛泽东。1952年,朱其升决定给毛主席写一封信,没想到毛主席很快回信,并寄来了人民币二百万元,表示感谢和支持。
同年10月,朱其升带着毛主席的回信前往北京,终于和毛主席重逢。两位久别的兄弟紧紧拥抱,重温了往昔的情谊。毛主席眼中含泪,告诉朱其升,如果早知道他想联系自己,早就能团聚。
这段兄弟情谊,跨越了岁月与历史的长河,深深地印在了朱其升的心中,也成为了他一生的宝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