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城池普遍不大,战时为何大多数军队仍然采取逐城推进,而不是直接绕过敌城呢?即使有将领尝试过,结果往往都相当惨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地理环境限制了绕行的可能。
有些城池位于天然关隘或险要地形上,几乎无法绕过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山海关,它曾多次让爱新觉罗家族陷入困境。从东北的葫芦岛到西南的山海关,沿线一侧是渤海,另一侧是高山。想要从东北进入中原,如果不走山海关,就只能翻越高山或者绕过大漠,而无论哪种方式,后勤压力和伤亡都巨大。女真人曾尝试过这些方法,但无论成败,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最终,他们明白了:山海关是必须正面攻克的关卡,这也是后来吴三桂和陈圆圆故事的历史背景之一。
现代交通中,我们看到类似的现象:北京到沈阳的高铁线路最早选择了较绕的南下天津路线,原因就是绕道成本太高。同样的地理原则,古代在河西走廊沿线等地也同样适用。
第二,绕过城池会威胁补给线。
有些小城虽然兵力有限,但城墙坚固,难以攻破。一旦大军选择绕行,这些城池就可能出动骚扰补给线,一旦补给中断,整个军队可能陷入孤立无援的危险。而且,城池通常是周边地区的资源中心,掌握城池就掌握了税收、兵源、物资和情报。若无法控制这些城池,军队就可能在后方受到持续威胁。绕行只有在有足够兵力包围或控制城池的情况下才可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城池是稳定军队的重要依靠。
城池本身是天然的堡垒,古代科技条件下,任何新建的防御工事都难以与之相比。占领城池不仅能让士兵休整、补充兵力和物资,还可以用少量守军稳固防线,保证主力军安全。如果绕过城池,一旦补给线被切断,军队陷入敌军包围,士兵极易哗变。
当然,绕城并非完全不可能。在特定条件下,例如己方骑兵机动性强而敌方步兵缓慢,或者城池处于特殊政治局势下不敢抵抗时,都有成功的可能。例如朱棣靖难之役,从北平出发,他几乎没有逐一攻克城池,就一路挺进南京,因为各城池见是皇室内部争斗,选择观望而不出兵阻拦。
综上所述,古代军队之所以大多采取逐城推进,既有地理条件的限制,也有战略与补给的考量,更有稳固军心和利用城池资源的需要。绕行城池虽然偶有成功案例,但风险极高,几乎是“赌命”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