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是晚清著名的改革派人物,参与了洋务运动,致力于国家的现代化。他出类拔萃,清廉正直,不与腐败分子同流合污。然而,连这样一位人物,在处理一些事务时,也不得不依赖“送礼”这一手段。
汉阳铁厂在张之洞上任初期经营困难,尽管他尝试通过官办的方式扩大规模,但始终无法实现盈利。为了筹集资金,张之洞决定采取“官督商办”的模式,希望通过招商引资来振兴铁厂。这时,他需要找到一个有经验的经营者来负责铁厂的管理,他的目光锁定在了李维格身上,一位曾在翻译工作中表现出色的人。
然而,李维格并不看好铁厂的前景,他认为,铁厂不仅负债累累,而且改善设备和提升钢铁质量需要大笔资金,加上人员过多,必须裁员。李维格考虑再三,委婉地拒绝了张之洞的提议。张之洞的幕僚们对此非常不满,认为李维格不给面子,纷纷建议张之洞采取强硬手段。可是,张之洞却笑着说:“看来,我得给李维格送点礼了。”
于是,张之洞开始行动。他亲自写信,急忙联系广东、甘肃、北京等地的官员,调动资源。两个月后,他再次找到了李维格,并提出相同的建议。但李维格依旧拒绝,这时,张之洞拿出了两张银票,递给了李维格,说:“这是我小小的心意,先筹得20万两。你去国外考察、进口设备,不必担心费用,回来后,我保证铁厂的资金支持,剩下的就看你的了。”李维格感激不已,答应全力以赴。
一年后,李维格回国后开始扩建汉阳铁厂。他不仅加强了设备,还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改为股份公司。铁厂很快恢复了生气,至辛亥革命前,年产铁8万吨、钢近4万吨,钢轨2万吨,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张之洞的第二次送礼则更具智慧,发生在一次进京办事时。按惯例,张之洞需要拜访一些王公大臣以示尊重,他首先前往了庆亲王府。然而,门房看都不看他一眼,明显是等着他支付门钱。在当时的风俗下,进庆亲王府必须支付至少100两的“门费”,但张之洞身上并没有现金。他灵机一动,决定将带来的湖北特产送给门房。门房看到这些特产虽不是钱,但值个百八十两,于是便转身去向庆亲王报告,庆亲王随即出门迎接。
在庆亲王府,张之洞简单汇报了自己在武汉的工作情况后准备告辞。庆亲王送他到门外,门房也早早等候开门。然而,张之洞突然叫住庆亲王,大声说道:“我从湖北带来了一些特产,刚才已经交给了这位门房兄弟,请您务必收下。”庆亲王赶紧表示客气,但门房却气得直瞪眼。原本以为能从张之洞这里敲下一笔“门费”,没想到不但没拿到钱,连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没得到。尽管心有不满,他还是将这些特产如数交给了庆亲王府的总管。
张之洞的这两次送礼,第一次为铁厂发展助力,得到了广泛称赞;第二次则以巧妙手段解决了复杂的社交问题。这两次送礼看似简单,但无论是为了事业,还是为了应对清朝社会的陋习,都展现了张之洞的智慧与高瞻远瞩,也许正是这些细节造就了他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