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安史之乱时,很多人认为这场叛乱像是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事件,毕竟在开元盛世到天宝年间,大唐帝国正处于持续扩张和繁荣的状态。长安城内一片欣欣向荣,似乎并没有任何衰败的迹象。然而,短短十几年间,从开元盛世到天宝乱象,大唐帝国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快速走向衰退呢?
抛开边将造反、对外战争失利等常见的原因,今天我们从李唐王朝内部的朝堂斗争来看,安史之乱其实早在开元盛世时期就埋下了伏笔。
朝堂变局:开元年间的朝政动荡
开元元年(公元712年),唐玄宗登上帝位,经过一系列清洗,诛杀了韦后集团和太平公主残余势力。在继位后,唐玄宗励精图治,任用了姚崇、宋瑾和张九龄等当时的名臣,朝堂上一片和谐。然而,这种和谐并没有持续太久。《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
“我开元之有天下也,纠之以典刑,明之以礼乐,爱之以慈俭,律之以轨仪。”
在开元年间,唐玄宗对中枢官僚体制进行了改革,借鉴了隋朝的五省六曹制,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将中枢的权力进行细化,使得权臣之间相互制衡,从而保障了决策的科学性。在唐太宗时期,听言纳谏,三省六部的人员大多是与唐朝勋贵关系紧密的人,因此陇右的勋贵与皇权之间的关系和谐,造就了大唐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高宗-武后时期:陇右贵族的权力扩张
到了高宗和武后时期,随着陇右贵族长期掌控中枢,皇权受到了较大的制约。特别是在唐太宗去世后,陇右贵族变得越来越强势。显庆三年(公元658年),门下省中书令褚遂良公开反对武后干预朝政,被贬至清化(今越南境内);次年,太尉长孙无忌公开造反,被灭族,陇右勋贵也受到牵连。
在武后上台后,她逐渐引入山东士族取代老派的陇右勋贵,并有意削弱三省六部的权力。随着政权逐步交替,唐玄宗在开元时期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削弱了中枢的权力,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的衰落:朝堂权力的集中
唐玄宗通过对中枢的精简和权力集中,极大地削弱了三省六部的作用,尤其是中书省和门下省合并后,形成了一个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中书门下”。在早期,像姚崇和张九龄这样的能臣还能够保持一定的制衡作用,推动开元盛世的政治清明。然而,随着张九龄的去世,李林甫上任成为宰相,唐玄宗的统治开始出现问题。
李林甫以“歌功颂德”的手段排除异己,使得朝堂上下的党争加剧。三省六部逐渐名存实亡,而“中书门下”成为李林甫的个人独裁舞台。这种权力集中让中枢官员无法有效制衡皇权,也导致了宦官势力的崛起。高力士虽然是唐玄宗的得力助手,但随着他身后的宦官如李辅国、鱼朝恩等人的崛起,宦官逐渐掌控了唐朝后期的政治。
皇权腐化与天宝时期的动荡
随着皇权的进一步集中,唐玄宗的开元盛世逐渐走向衰退。天宝年间,唐玄宗不再像开元初期那样励精图治,反而出现了过度的奢靡和独裁。他对群臣的意见不再采纳,频繁发动战争,导致大唐损失惨重。尤其是在西域和吐蕃的战争中,尽管收复了一些疆土,但长年征战使得大唐的中央控制力逐渐减弱。
与此同时,杨国忠掌握了中枢权力,宦官的权力愈发膨胀。天宝十年后,杨国忠的亲信鲜于仲通在西南的失利,标志着中央势力的进一步削弱。最终,边将的权力进一步扩大,直接引发了安史之乱。
结语
从开元到天宝,中枢机构的三省六部制逐渐失去效能,皇权的高度集中和中枢的腐败导致了政治动荡。唐玄宗在改革初期的开元盛世下,依赖的是朝堂上君臣之间的和谐与合作,但随着李林甫和杨国忠的任用,中枢的权力失衡,官僚腐败和党争加剧,最终导致了大唐帝国的衰败。安史之乱的发生,除了边镇势力的膨胀,还有中枢官僚体制的腐化和宦官势力的崛起,可以说是内外因素交织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