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关羽进攻襄阳和樊城的战役持续了大约三个月。虽然三个月未能攻下城池,但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这并不算丢脸。毕竟,曹操不断增援,守将曹仁也极为稳健,双方兵力相差不大。历史上,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陈友谅率领六十多万大军围攻南昌,仅有两万守军的朱文正顽强坚守了八十三天,可见力量悬殊下坚持三个月也属合理。相比之下,关羽面对曹仁四五万人的防守,虽然荆州兵马不弱,但要轻松取胜几乎不可能。
01 关羽北伐缺乏后援
仔细研究三国历史,会发现关羽的北伐极可能是他自作主张的行为,甚至未经刘备许可。历史上,这是大忌。关羽身为荆州一方统帅,调动六七万兵力却未先向上级报告,无疑让局势更加危险。
首先,刘备无法及时掌握前线情况,也无法提前出兵支援。其次,关羽的擅行动作触怒了刘备。作为集团核心,刘备需要对整个势力完全掌控,而关羽的北伐显然打乱了这种秩序。更重要的是,刘备刚刚结束汉中之战,无力分兵荆州,导致两人信息隔绝,局势极为危险。
从益州到荆州,路途遥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支援的。因此关羽只能孤军奋战。无论是兵力还是粮草补给,他都无法与曹操抗衡。《三国志》记载: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战争不仅比拼作战能力,更考验后勤和援兵。曹仁有曹操持续增援和充足粮草,而关羽几乎没有任何后援,能不败才怪。
02 曹操轮番增兵
当关羽北伐樊城时,曹操高度重视,生怕荆州失守。襄阳和樊城一旦沦陷,曹魏腹地将直接暴露在敌军面前。为此,曹操采取了多项措施:
1. 先派于禁、庞德带领七万援军支援曹仁,曹仁手中约有五万士兵。关羽六万兵力对上十二万援军,可见曹操的重视。
2. 与孙权秘密联手,诱使江东蠢蠢欲动的势力与自己合作,从而威胁荆州。
3. 后派徐晃带大军救援曹仁。在于禁七军因洪水溃散并投降后,曹操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徐晃。
《三国志》记载: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
面对曹操轮番增援,外加孙权暗中偷袭,关羽孤军作战,失败几乎不可避免。
03 曹仁的坚守能力
攻城固然重要,但守城更考验指挥与士气。曹仁虽然兵力相对较少,但其守城能力堪称一流。
关羽的军队围城数重,企图断粮逼降,但曹仁巧妙调配粮食,并亲身激励士兵。他与士兵同吃同住,身先士卒,鼓舞将士士气。《三国志》记载:
“仁激厉将士,示以必死,将士感之皆无二。徐晃救至,水亦稍减,晃从外击羽,仁得溃围出,羽退走。”
曹仁以勇气与智慧稳住阵脚,即便城中仅余数千人,仍然愿意为他浴血奋战。
总结:关羽失败的原因
关羽之败,是内外交困的结果。内部原因主要是关羽与刘备关系微妙,信息不对称,导致无法获得有效支援;外部原因则包括曹操持续增兵施压,以及孙权暗中偷袭荆州。最终,关羽不仅未能攻下樊城,连返回益州也困难重重,最终选择以生命结束战局。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