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文字狱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之一。实际上,历代封建王朝都有类似的事件,尤其是那些压制某种学说或思想的行为。最著名的例子包括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以及清朝的“文字狱”。其中,清朝的文字狱不仅持续时间最长,而且发生的惨案也最多。雍正和乾隆时期尤其严重,可以说是最为黑暗的时期。然而,清朝的文字狱中,也有一位官员因为自己的姓氏,最终免除了死罪。
孔尚任,山东曲阜人,明初著名的诗人和戏曲作家,才华横溢。为了实现做官的理想,他卖掉了家里的田地,捐款获得了“例监”(类似国子生的身份)。有一年,康熙皇帝准备亲自到曲阜祭孔,孔尚任被当地的高层选为“御前讲经人员”。正因为这个难得的机会,孔尚任受到康熙的青睐,被破格任命为国子监博士。值得一提的是,孔尚任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单凭这一点,康熙对他便格外重视。
不过,做官对孔尚任来说只是一个心愿,而非他一生的追求。他热爱文学,尤其是戏曲,正好身处在北京这个戏曲鼎盛的地方,他便开始了对戏曲的深入研究。他写了一篇名为《桃花扇》的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王朝的兴衰。虽然文章中的主人公并非清朝,而是明朝,但它在民间广为流传。1700年正月初七,孔尚任邀集了18位名士好友,在岸堂相聚,宴席间,他让伶人清唱新编的《桃花扇》曲目。众人听后无不赞叹,陶醉其中。此后,《桃花扇》在京城菜市口胡同的碧山堂大戏台上连演数场,轰动一时。
这一动静很快传入宫中,康熙皇帝得知后,命人索取《桃花扇》稿本。当康熙看到文章内容,发现《桃花扇》歌颂了史可法、左良玉等明朝抗清的英雄人物,这使得康熙和满族大臣们感到极为反感。康熙皇帝得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孔尚任后,十分震怒,甚至扬言要将其满门抄斩。虽然最初康熙并不知道是孔尚任所作,但当他得知后,心情更为复杂。孔尚任不仅是他亲自任命的官员,而且还是孔子的后代。如果处决他,将会带来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对孔子后人的打压。最终,康熙只能将孔尚任以“疑案”罢官。孔尚任心中愤怒,带着失望回到故乡,过上了清贫寂寞的生活。期间,他曾短暂游历过山西平阳、河南大梁、湖北武昌等地,也曾做过一些幕僚工作,但始终未能摆脱内心的痛苦,最终在曲阜因抑郁而去世。
这段历史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苦难与无奈,也深刻反映了文字狱对人心的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