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黎元洪成为大总统,但实权实际上掌握在国务总理段祺瑞手中。两人及其支持的势力之间,为争夺权力,展开了激烈斗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府院之争”。
由于矛盾难以调和,黎元洪在6月14日请督军团团长张勋入京调停。这位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军阀,由此走上了历史舞台。 张勋,江西奉新人,清末曾任云南、甘肃、江南提督。1913年因镇压讨袁军有功,被袁世凯任命为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清朝覆亡后,他仍忠于清廷,禁止部下剪辫子,因此被称为“辫帅”。 张勋自称清廷忠臣,但当他进京时,并非单纯调解府院之争,而是图谋复辟,恢复帝制。他率领5000名辫子军入京,并急电全国清朝遗老。7月1日,他赶走黎元洪,把12岁的溥仪立为皇帝,宣布复辟,并改元“宣统九年”,挂起龙旗,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 然而,这场复辟闹剧只维持了12天。段祺瑞的讨逆军迅速击败了张勋的5000北京辫子军。张勋无力抵抗,只得逃入东交民巷的荷兰使馆,溥仪再次退位。 那么,张勋失败后,他的辫子军去了哪里? 张勋在徐州和海州(今连云港)还有大本营,共计3万辫子兵,除了随他去北京的5000人外,其余25000人由两名大将掌握:徐州镇守使张文生和海州镇守使白宝山。北京的5000人战败溃散,但徐州和海州的大军并未出兵支援张勋,北京战局无人声援。 张勋复辟失败后,徐州的张文生部被安徽督军兼省长倪嗣冲收编;白宝山则率部投靠副总统兼江苏督军冯国璋,部队改编为江苏新编备补军,辖四团,由白宝山任中将司令,最终并入国民革命军第31军。简单来说,张勋复辟失败,北京的辫子军溃散,而大本营的部队则分别被收编或投靠其他势力,最终消失在中国军阀混战的大背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