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州平:隐士中的智者》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凭吊刘备庙宇时的作品,其中提到的“相”指的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从古至今,诸葛亮一直被视为忠诚与智慧的代表。人们敬仰他智谋出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也为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命运感到惋惜。刘备曾称遇到诸葛亮是“如鱼得水”,而后来的小说中,他更是被称为“智绝”,这一切都表明诸葛亮的才智深得人心。
然而,除了诸葛亮之外,还有一位名士也曾深刻理解汉末局势,他的才华或许不亚于诸葛亮。这位名士正是崔州平,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相对较为低调的人物。他是刘备三顾茅庐时未曾被重视的人物,或许这也是刘备复兴汉室事业的一大失误。
崔州平的身世与早期经历
崔州平,字均,东汉太尉崔烈的小儿子。尽管出身官宦世家,但他与父亲崔烈的关系并不和睦。在汉灵帝时期,朝廷腐败,官职可以买卖,崔烈便花钱买了一个司徒的职务。这件事被公众广泛知晓,大家纷纷批评崔烈。面对父亲的提问,崔州平毫不留情,直言其行为充满铜臭之味。崔烈怒不可遏,举杖打向儿子,崔州平机智地引用“舜避父杖”的典故反击,最终让父亲羞愧而止。
随着时局的动荡,崔州平曾担任过虎贲中郎将、西河太守等职务,还曾参与过与董卓的对抗。然而,后来不知为何,他开始对功名感到厌倦,离开了官场,开始游历于巴山楚水之间,隐居山林,成为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的好友之一。崔州平寄情山水,不再关心朝堂纷争,过上了隐士的生活。
崔州平的才华与智慧
虽然崔州平选择了隐居,但他的才华却无可忽视。在《三国演义》中,崔州平仅出场几次,但从中可以窥见他的非凡才智。
首先,崔州平在识人方面极为精准。当诸葛亮仍是一个平凡的乡村书生时,他便已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能够成大器。即使当时很多人认为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只是空口无凭,崔州平却已经慧眼识珠,看出诸葛亮的非凡才华。后来,诸葛亮果然不负众望,成为了才智超群的丞相,崔州平的眼光也得到了证明。
此外,崔州平对于汉末的时局有着极为清晰的认识。当刘备第一次去拜访诸葛亮时,曾在山道上遇见一位气宇非凡的男子,起初刘备误以为是诸葛亮,后来才知此人是崔州平。崔州平向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指出当时的乱世局势已经无法逆转,即便有诸葛亮这样的杰出人才,也难以改变大局。他的这番话虽然当时未被刘备重视,但历史证明,崔州平的预见是准确的,最终刘备的事业并未如预期般成功,诸葛亮也未能完成大业。
崔州平隐居的深意
崔州平为何选择隐居而不参与政事?苏轼曾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崔州平看透了时局的动荡与纷争,认为无论谁登上历史的舞台,最后的结果都不会改变。他认为群雄逐鹿,战争不断,无论谁掌权都无法改变大势,甚至像刘备这样的英明之主,也无法真正改变天下的命运。
因此,崔州平决定远离权力斗争,选择隐居山水,过上清静的生活。他看透了世间的黑白纷争,看清了历史的车轮无法逆转,于是他宁愿寄情于诗书和山水之间,过上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
总结
崔州平和诸葛亮虽然同为智慧卓越的历史人物,但他们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诸葛亮怀有远大的抱负,为了汉室复兴而奉献一生,而崔州平则是因为看透了世事的纷扰,选择了隐居,独善其身。两者不同的选择,最终也导致了他们不同的结局。崔州平的隐居并非因为缺乏才华,而是因为他深刻理解了当时的乱世无可挽回,他的智者姿态也因此深得人们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