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认识的李建成,其实只是李世民希望你认识的李建成;你所了解的李世民,也只是李世民想让你看到的那一面。李建成同样为大唐的建立作出过巨大贡献,只是千古一帝李世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篡改了不少历史记录。毕竟,他掌握了修改起居注的权力。
李渊开国称帝,李建成作为嫡长子且有军功,自然被立为太子。太子身份意味着他不能轻易亲临战场,只能在长安调度全国大事。这并不代表李建成没有能力,否则又怎会身边聚集像魏征这样的贤臣?当李渊在太原起兵时,李世民才十几岁,完全无法掌控全局。李渊征服长安,李建成便带兵攻城,之后抵御突厥入侵也主要依赖他。虽不如李世民那般突出,但至少是个合格的太子。
作为父亲,李渊可以给予李世民诸多好处,但只要李建成健在,就不可能立李世民为太子。若提前立李世民,李渊的皇位恐怕也坐不稳。李家出身关陇军功贵族集团,这个集团最看重战功,而朝中大多数文臣如魏征,早就明确站队支持李建成。至于天策府的将领们,也各有心思:秦叔宝擅长作战,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则既能作战又心怀算计。
李世民长期随军作战,自然聚集了一批忠于他的武将和谋臣。他们支持李世民发动兵变,因为只有李世民登基,他们及其家族才能继续掌握政治命脉。若李建成继位,这些人的政治前途可能会被终结。
李渊选择李建成为太子,也给了兄弟之间权力平衡的空间。如果李建成不够能力,再通过李元吉来制衡;若仍不行,则削弱天策府势力即可。而立李世民为太子,则意味着让自己直面一个能力极强的儿子带来的巨大压力。事实上,李渊晚年不断削弱李世民的权势,正是为李建成太子的稳固铺路。这也促成了孤注一掷的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李世民最大的对手,不是李建成,而是李渊。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必须迅速立自己为太子,否则天策府的将领们可能会发生意外。而李世民对外宣称父皇因意外落水而驾崩,这种说法难免令人怀疑。事实上,在变故发生的当天,李渊不可能悠闲地去池塘划船,而是坐在大殿,听取儿子关于兄弟矛盾的“汇报”。
玄武门之变不仅仅是杀掉李建成,核心是迫使李渊让出皇权,让他成为太上皇。变故后,李世民表面上装作关心兄弟感情,还与魏征互相演戏。魏征直言指出,如果太子早用自己的谋略,就不会有今天的灾祸,这显然是在提醒李世民:你杀了自己的亲兄弟,却试图掩盖事实。
李世民表面敦厚,实则精于心计,是历史上著名的“修改历史高手”。他黑化隋朝、李渊、李建成,与魏征相互利用演得天衣无缝,但他们的友情是否真实,也未必如此。魏征虽然有才能,但李世民掌握权力后,原本计划把女儿嫁给魏征之子,也被取消了。不过,这不得不承认,魏征确实有非凡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