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关羽败走麦城,估计十个人里九个会说:“还不是因为他太骄傲!”
我以前也这么想,觉得襄樊之战里,他看不起孙权的联姻,骂人家“虎女焉能嫁犬子”,又瞧不上糜芳、傅士仁这些部下。这傲气一上来,可不就把人都得罪光了?
可最近翻了些史料才发现,这事没那么简单。骄傲顶多是导火索,真正把关羽逼上绝路的,是他手里那套漏洞百出的兵力部署。咱们今天就扒扒这背后的门道,看完你可能会说:“换谁来都难顶啊!”
先搞清楚关羽当时手里有多少牌。东汉末年的兵力都是机密,没法直接查。但咱们可以算笔账,刘备拿下汉中后,蜀汉总兵力也就10到12万。
刘备自己守汉中要留3到4万,诸葛亮在益州看家也得2到3万。剩下的5到7万,全归关羽统领,守着荆州这片四战之地。这就是关羽的全部家当,一分都多不出来了。
再看关羽怎么打这手牌。他发动襄樊之战,目标很明确:拿下樊城和襄阳,打通荆州到汉中的通道。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把大部分兵力都压到了前线。
前线兵力大概有4到5万,分成了三部分。最核心的是2万攻城部队,对着樊城和襄阳死磕。这两座城可不是软柿子,曹仁守樊城带了几千人,后来又增援到1万,襄阳还有5千守军。
古代攻城有个规矩,得有守军3到5倍的兵力才敢动手。关羽派1.2万人围樊城,筑营垒断粮道,又派0.8万人围襄阳,还得留几千人控制汉水。算下来,这点兵力刚够打个平手,根本没法速战速决。
除了攻城的,还有1.5到2万的打援部队,由关平、赵累这些心腹带着。这支部队后来打出了“水淹七军”的名场面,把于禁的三万大军全俘虏了,押回江陵当战俘。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挺厉害吗?可你想想,于禁的“七军”是曹魏精锐,要是打援部队兵力不够,别说全歼了,能不能挡住都两说。关羽也是没办法,只能把精锐都调去对付援军。
最后还有5千偏师,由廖化带着,在许昌南边策动反曹势力,袭扰曹魏粮道。这部分兵力不能多,多了就会削弱攻城和打援力量,只能起到牵制作用。
说到这你发现没?前线4到5万兵力,占了关羽总兵力的七八成。那后方呢?就剩下1到2万人,要守南郡、零陵、武陵三个郡,还要防着东吴从背后捅刀子。
这就好比一个人举着大锤往前冲,后背却完全露给了敌人。更要命的是,这1到2万兵力还得分散驻扎。江陵是大本营,存着粮草军械,糜芳带着4千人守在这。公安是防东吴的前线,傅士仁手里也只有3千人。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糜芳当时的心情。看着前线捷报频传,可自己手里就这点兵,东吴要是来偷袭,根本没法守。他心里能不慌吗?这也为后来他开城投降埋下了伏笔。
边境上的据点更惨,每个据点就几百人,跟放哨的差不多。吕蒙后来“白衣渡江”,几乎没遇到像样的抵抗,一路畅通无阻就摸到了江陵城下。
其实关羽不是没意识到后方空虚。他在前线打了几个月,迟迟攻不下襄樊,心里早就犯嘀咕了。可他骑虎难下啊,襄樊这边已经胶着,要是撤兵,之前的牺牲全白费了,“威震华夏”的名声也没了。
更要命的是,他没法从前方抽兵回防。攻城和打援的兵力都是刚好够用,抽走一个人都可能崩盘。他只能寄希望于糜芳和傅士仁能顶一阵子,等自己打完襄樊再回师救援。
可他忘了,这俩人手里的兵实在太少了。吕蒙兵临江陵时,糜芳看着城外黑压压的吴军,再看看自己手里的4千人,心里肯定凉透了。傅士仁更夸张,虞翻就带了几个人登城劝降,他就直接开城了。换谁守这孤城,心里都没底。
等到关羽在前线被徐晃打败,想退回江陵时,才发现老家早就被吕蒙端了。将士们的家属全成了人质,谁还有心思打仗?部队一下就散了。
最后关羽带着残兵退到麦城,手里就剩几千人。他派廖化向上庸求援,可上庸的刘封、孟达也有自己的难处,手里兵不多,怕出兵后自己地盘丢了,愣是没敢来。
到这一步,关羽是真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后来他从麦城突围,身边就剩几十个人,最终被潘璋的部将马忠活捉。一代名将,就此落幕。
其实回头看,关羽的骄傲确实得罪了人,但就算他当时态度再好,这兵力部署的死局也难破。手里就5到7万兵,要同时应对曹魏和东吴两大强敌,还要分兵攻城、打援、守后方。
说白了,关羽就像个拿着有限筹码的赌徒,想一把定输赢,结果把自己赌进去了。他的失败,更像是蜀汉整体实力不足的无奈,骄傲只是让这失败来得更快了些。
不知道你怎么看?你觉得如果关羽当时不那么分兵,有没有可能打赢这场仗?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咱们下期再扒历史里的那些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