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都城被视为政权治安最稳的地方,所以常被称为“首善之区”。然而,在唐朝的长安城,却发生了一起震惊天下的案件——一位身居高位的宰相在上朝途中遭遇刺客,当场被杀,人头被刺客斩下。究竟这位宰相是谁?谁策划了这场刺杀?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历史。
一、宰相遇刺
公元815年六月初三,天刚破晓,当朝宰相武元衡从靖安坊府邸出发,准备前往朝廷上班。刚出东门,前方负责开路的灯笼被射灭,向导惊呼,却被箭射中肩膀。随后,刺客从树后窜出,驱散了宰相随从,控制了车马,将武元衡杀害,“行十余步害之,批其颅骨怀去”。
唐军赶到时,武元衡已经倒在血泊中。与此同时,御史中丞裴度也遭到刺杀,连中三剑,幸得侍从拼死护卫,才勉强保住性命。消息传开,朝野震惊,百官惶恐,唐宪宗李纯痛哭流涕,当即罢朝,并下令在长安全城实行警戒,金吾、府、县三级展开大搜捕。
二、刺杀主谋
最初的调查毫无进展,反而引起社会恐慌。唐宪宗于是下诏重赏:“能抓到凶手者赏千万钱,并授五品官;知情者亦有赏。违令者族之。”果然不久,禁卫军将领抓获张晏等十八人,秘密审问后发现,他们是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派出的刺客。
一个月后,东都防御使吕元膺又抓获一批来自淄青地区“驻京办事处”的人,同时将两京的党羽一网打尽。至此,刺杀案真相大白——主谋是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和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如同地方“土皇帝”,掌控地方政权和军队,那么他们为何要下手宰相?
三、缘起淮西
原来,唐宪宗即位后,力图整顿朝政,任命武元衡、裴度等主张削藩的官员。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朝廷拒绝其子吴元济继任。吴元济与王承宗、李师道勾结,对抗朝廷。当时,朝廷在与淮西的战争中屡次胜利,李师道认为除掉朝中的主战派,就能扭转局势,于是派刺客行凶。
唐宪宗知情后,并未停战,反而任命重伤初愈的裴度为宰相,继续对淮西作战。817年,李愬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并于当年11月处死。818年,朝廷讨伐李师道,他屡战屡败,其部将刘悟发动兵变,将其斩杀,并传首京城。王承宗投降朝廷,献出两州才获赦免,三年后病死。
这起刺杀案不仅显示了唐朝地方藩镇的野心,也反映了中央整顿权力、削弱藩镇势力的艰难过程。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