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李自成率领的“闯军”攻入了明朝的都城北京,也标志着明朝统治的终结。虽然之后还有一些南明政权短暂存在,但都已无实权,只能算是零星残余势力。同时,这也意味着明朝最后一位实际掌权的汉族皇帝结束了统治。
在李自成攻入北京的当天,崇祯皇帝为防止后宫妃嫔被侮辱,亲手杀掉了她们。随后,他孤身一人走向煤山自缢。虽然他敲响了朝钟,但宫廷内无人上朝,大家都只想着保命。崇祯临终前曾喊出“是因为诸臣误朕,导致逆贼造反”,将明朝的灭亡归咎于朝中大臣。历史显示,如果崇祯生于其他时代,他可能是一位好皇帝,但他自身的一些缺陷,加速了明朝的覆灭。
崇祯皇帝朱由检最初并非皇帝,他只是分封在外的藩王之一。实际掌权的是他的哥哥天启帝。天启帝喜爱木工,技术精湛,却对朝政漠不关心,将朝政交给宦官魏忠贤掌控,而后宫事务也由奶妈处理。魏忠贤的专权,实际上加速了明朝的衰落。天启帝无子嗣且身患重病,只能将皇位传给弟弟朱由检,并称他会成为“千古名君”。崇祯上位后,为了稳固政权,小心谨慎,每天随身带剑,并没有立即对魏忠贤采取行动,而是等待时机。当朝政稍有巩固,他果断赐魏忠贤自尽,显示出一定的谋略和手腕。
崇祯处置魏忠贤后,朝中大臣开始对他刮目相看,并给予称赞。崇祯因而自负,认为自己是一位圣主。但他的致命弱点是喜欢推卸责任,凡事总找人背锅,使大臣不敢提出不同意见。这种心理缺陷,限制了他治理国家的能力。
当李自成攻打北京时,有人建议迁都南京,但大臣们却劝崇祯诛杀提出该计划的人,显示出皇帝的孤立与无奈。崇祯曾尝试让大臣捐钱作军饷,却遭遇集体推辞,等李自成攻城时,反而发现大量银子隐藏无用。甚至派驻山海关的军队入京保护皇帝,也无人敢推动,因为一旦失败,责任由谁承担?在多种原因叠加下,明朝覆灭已成定局。崇祯最终喊出“亡国不是朕,是诸臣”,虽有道理,但更多反映了他自负、推卸责任的性格缺陷,也间接导致了王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