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五年五月,年仅八岁的朱元璋的嫡长孙、皇太子朱标的长子朱雄英不幸去世。这个短暂的生命虽然没有留下什么显著的历史事件,但他的离世却对大明王朝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雄英是太子朱标的第一个儿子,也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孙子。他的母亲是大明第一任太子妃常氏,常氏是常遇春的长女。关于常氏与太子朱标的婚姻,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至正十五年,朱元璋的妻子马氏与常遇春的妻子蓝氏都怀孕了,即将临产。在一次闲聊中,两个准母亲讨论,如果她们各自生下一儿一女,两家就结为亲家。果不其然,马氏生下了朱标,而蓝氏则生下了女儿。于是,朱标和常氏从一出生就有了婚约。
1368年,朱元璋登基建立大明帝国,并明确规定“居嫡长者必正储位”,为大明王朝的继承制奠定了基础。登基后不久,年仅13岁的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洪武二年,常遇春在北伐途中不幸去世,朱元璋深感悲痛,但他也没有忘记当年对朱标和常氏的婚约。洪武四年,常遇春的丧期一过,朱元璋便立刻下令册封常氏为太子妃,并为两人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常氏为人贤良淑德,深得太子朱标的宠爱,婆婆马皇后也对她十分看重。洪武七年,19岁的常氏为朱标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不仅是朱标的长子,也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孙子。朱元璋非常高兴,亲自为孙子取名朱雄英,寓意他将在未来成为群英之首。朱元璋早在朱雄英出生前,就在《明皇祖训》中明确规定:皇太子的嫡长子将成为皇太孙,而次嫡子及庶子年满十岁时则封为郡王。这意味着,只要朱雄英成年,他将成为未来的皇帝继承人,而这一制度也为后来朱允炆的继位提供了法律依据。
不过,朱雄英的名字与大明皇室的取名规则有些不同。根据朱元璋的规定,后代的名字需包含一个特定的字辈,并遵循五行相生的原则。朱元璋为自己的儿子、侄子等后代编定了字辈,但朱雄英的名字却没有遵循这一规定。这是因为,在朱雄英出生时,朱元璋的取名规则尚未定下,直到洪武六年《皇明祖训》编纂完成后,才正式确立了这些命名标准。由于朱雄英出生时规则尚未出台,因此他的名字显得有些特殊。
如果朱雄英能活到成年,他很可能会根据新的规则改名,并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三任皇帝。然而,命运多舛,朱雄英在八岁时突发疾病去世。更为悲痛的是,朱雄英的母亲常氏也在他去世前不久去世,年仅23岁。
常氏去世时,太子朱标有了两个选择:一是再娶新的太子妃,二是将侧妃吕氏扶正。考虑到吕氏曾为太子生下皇孙,朱元璋最终决定让吕氏成为太子第二任妃子,从而使得朱允炆从庶子身份变为嫡子。朱雄英的死,使得朱允炆的身份进一步得到了确认,最终他成为了嫡长子,按照“居嫡长者必正储位”的规则,朱允炆被认为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
朱雄英的去世,不仅深深影响了朱标和朱元璋,也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历史轨迹。因为在太子朱标去世后,最终成为皇太孙的人选就是朱允炆,而非朱允熥。朱允熥虽然是太子嫡次子,但他的年龄比朱允炆小,且没有嫡长子的资格,所以朱允炆自然成为了接班人。这也为朱元璋后来的决策埋下了伏笔,成为了他为自己后代继承皇位所设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