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将聂士成,是一位勇猛无畏的将领,他在抵抗八国联军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却屡遭惩罚,最终在天津英勇牺牲,甚至还遭到慈禧的责难:“误国丧身,实在令人痛恨”。
聂士成出生于1836年,家境普通,自幼喜爱武艺,胸怀正义。26岁入伍后,他开始了长达40年的军旅生涯,从普通士兵一路升至直隶提督。早年,他曾在刘铭传麾下服役,参与淮军战斗,多次立下战功,被誉为“淮军后起三名将”。
作战中,聂士成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擅长运用疑兵策略,主张通过运动战消耗敌人,有时还采用游击战术。他的军队因战术先进、纪律严明,成为晚清陆军中最强的力量之一。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6月11日,聂士成率领武卫军在廊坊迎击联军先遣队。他指挥的武卫前军是清朝新组建的精锐部队,装备有一万支毛瑟枪、1.2万支各类长短枪、两挺马克沁重机枪和60多门火炮,火力相当强大。若清军能全力抵抗,联军可能无法轻易推进北京。然而慈禧和朝廷高层只顾眼前利益,起初利用义和团抵抗外敌,随后又寻求和谈,最终失去了战场主动权,导致战局不利。
聂士成自始不认同利用义和团的做法。1899年4月,他奉命保护保定铁路,采取剿灭义和团的策略,专门消灭他们。这引起慈禧和荣禄的不满,责令他“戴罪立功”,与义和团一同抗击八国联军。尽管战斗胜利,但真正发挥战斗力的,仍是聂士成的武卫前军,义和团多依靠人海战术,面对现代化武器显得力不从心。然而战后,荣禄在总结中却声称是义和团击退了联军,聂士成不仅未获功劳,还被革职留用。
随后,聂士成奉命剿灭天津紫竹林的洋人并恢复大沽炮台。但此时武卫前军已处境艰险:正面是德军,左右是英俄联军,背后是日军,几千人被困八里台狭小地带,援军又无望,因为慈禧正调李鸿章北上与洋人和谈。有人建议他化装逃生,但聂士成坚定地说:“若不光明正大战死,而是偷偷逃生,世人将不知我聂士成为何等男子汉。”
战死前,他穿上光绪皇帝赏赐的明黄色黄马褂,手持战刀,骑高头大马,在八里台一座小桥上指挥作战。他身处显眼位置,德军疯狂炮击,他毫不退缩。战马连续被炸死,他换了四匹马,最终双腿被炸断,腹部受伤,肠子外露,却仍坚守阵地指挥战斗,直至三颗子弹击中,壮烈牺牲。主官阵亡,部下溃散,天津失守。
令人气愤的是,聂士成去世后,尽管总督提请表彰,他的功绩仍遭端郡王载漪等人阻挠。慈禧最终批示16字:“误国丧身,实堪痛恨,姑念前功,准予续典”,意思是功劳算一点,抚恤金发放了事。
五年后,袁世凯才为聂士成平反,追赠太子少保,谥号忠节,并立碑纪念。一副对联写道:“勇烈冠长虹,当年马革裹尸,一片丹心化作怒涛飞海上,精忠流碧血,看此地虫沙历劫三军白骨悲歌乐府战城南。”
聂士成用生命捍卫国家,面对八国联军毫不退缩,他的英勇事迹,成为后人景仰的英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