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焚书坑儒”,传统上被认为是秦始皇焚毁书籍、坑杀术士的历史事件,一直以来人们都把它当作秦始皇残暴统治的证据之一。史书记载中,除了《秦记》以及官方馆藏的书籍(这些书后来被项羽焚毁)、还有医药、卜筮、种植等实用技术书籍之外,其余书籍几乎都被秦始皇焚毁。从这个角度看,秦始皇焚书,加上项羽火烧咸阳,确实让先秦的书籍几乎未能完整流传下来。
然而,1970年代中国考古的两项重要发现,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历史说法。1972年,在山东临沂的银雀山汉墓,考古学家出土了大量汉简,共计整理出4942枚完整与残缺的简书,以及数千枚残片。这些简书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以及历法、占卜类文献,如《元光元年历谱》、《阴阳时令占候之类》等,其中许多书籍在后世已经失传。
紧接着,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汉代帛书,共整理出28种,约12万字,内容涵盖《周易》、《丧服图》、《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筑城图》、《园寝图》、《相马经》,以及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等。这些书籍很多也在后世失传。考证显示,马王堆汉墓属于汉代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大约在西汉吕后、汉文帝时期下葬;银雀山汉墓主人不详,但下葬时间大约在汉武帝早期。也就是说,这些出土的书籍距离汉朝建立的时间很近,不太可能是汉代短时间内编写完成的,大概率是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古籍。
西汉时期,刘向编写了《别录》,是中国最早的大型图书目录,但他未收录上述许多书籍,说明先秦古籍传到汉代的数量比我们想象的更多,刘向的记录并不完整。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出土书籍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内容,本应在“焚书”名单上,但这些书籍仍出现在汉代古墓中。如果秦始皇真如史书记载那样大规模焚书,那么汉墓中不可能出现如此多的先秦书籍。
那么,为什么史书记载秦始皇“焚书坑儒”如此一致呢?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两座汉墓出土的古籍中几乎没有儒家经典,多为百家争鸣、道家黄老学说、兵法等。银雀山汉墓位于临近孔子故里的山东曲阜,却没有儒家书籍;马王堆汉墓在湖南长沙,也有齐国典籍,但同样未见儒家经典。这与汉初政治背景有关:当时汉朝实行黄老政策,不重视儒家学说,窦太后甚至因汉武帝重用儒生差点废掉他。因此,墓主人不信儒家,随葬品中没有儒家经典,也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也说明秦始皇焚书主要针对儒家书籍,使得汉初儒家经典稀少,史书才留下了“焚书”的印象。
秦始皇焚书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路线之争:秦始皇和李斯主张“郡县制”,儒生则希望沿用古制实行“分封制”,双方产生矛盾。秦始皇认为儒生“以古非今”,于是下令焚毁厚古的《尚书》《诗经》以及方士的《道经》,目的在于“厚今而焚古”,并对以古非今的儒生进行惩罚。《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这里明确提到焚的是“诗书”,并未涵盖所有书籍。实际操作中,焚毁范围可能扩大至其他儒家经典,但其他学派的书籍并未被大规模销毁,这也是汉墓中先秦书籍得以保存的原因。
综上所述,所谓秦始皇“焚书”,主要是焚毁儒家“诗书”,针对的是儒家“厚古薄今”的思想,而非全部书籍。由于儒家在秦灭亡后掌握话语权,他们将“焚诗书”宣传为秦始皇焚书的罪行,久而久之演化为“焚书坑儒”的广为流传的说法。
参考资料:《史记》、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