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彻底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清朝作为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不仅没有为国家带来繁荣,反而将中国拖入了深渊。尤其是在慈禧太后掌权的期间,清朝的统治达到了一个低谷,带来了无数屈辱。那么,为什么慈禧能够在民众怨声四起、民心激愤的情况下,依然牢牢掌握政权呢?
两宫垂帘,亲王议政的局面
慈禧太后被称为“中华败家子”,在她统治期间,尽管民众的不满情绪高涨,她却能够稳固政权,这背后少不了她的三张王牌。第一张王牌便是她联合孝贞皇后和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成功形成了“两宫垂帘,亲王议政”的局面。
1861年,咸丰帝在避暑山庄去世,年仅31岁。其实咸丰帝的父亲道光帝以及大臣们都认为他的儿子奕訢有能力继位,然而咸丰帝却认为奕訢不适合统治,而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儿子载淳的继位上。咸丰帝临终时将自己唯一的儿子托付给八大辅政大臣,旨在希望这八位大臣能够辅佐载淳平稳地继承大清帝国。然而,慈禧的深思熟虑让她最终能够通过这八大臣的合作,打破了他们的权力,并将自己和孝贞皇后联合起来,逐步掌控了大清朝政。
巧妙运用帝王术,培养傀儡皇帝
第二张王牌是慈禧的智慧。虽然她是女性,但她拥有男子难以企及的政治手腕。她非常善于揣摩人心,通过巧妙的手段让许多朝廷大臣屈服于她的权力之下,如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都成了她的支持者。慈禧的这些策略,表明她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虽然她的行为一直受到后人批评,但她却具备了成为帝王的潜力。
当时同治帝年幼,未能亲自掌控朝政,慈禧便依靠一些忠诚的内外臣子,如太监安德海、李莲英等,牢牢掌控了朝廷大权。在处理与恭亲王奕訢的关系时,慈禧小心谨慎地利用他对地方权力过大的不满,拉拢地方官员,以此逐步削弱了奕訢的影响力。最终,恭亲王的所有权力都被慈禧收回,奕訢不得不退出了政坛,迎来了慈禧一人主政的时代。
培养光绪帝的傀儡
第三张王牌是慈禧在光绪帝身上做文章。继同治帝去世后,慈禧扶持了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继位,即光绪帝。当时,光绪帝年仅四岁,朝政大权完全由慈禧把握。光绪帝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是一个傀儡。慈禧将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直至慈安太后去世,这才让她的权力达到了巅峰。
慈安太后的突然去世让慈禧的权力没有了制约,虽然历史上并未明确记载慈安死因,但不少人猜测她的死与慈禧的利益关系密切。通过这种方式,慈禧最终确保了自己的地位。
总结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慈禧能够掌控政权长达半个世纪,充分体现了她非凡的智慧与心计。如果她将这些手段用于抵抗外来侵略,或许中国的近代历史会发生不同的改变。尽管她的统治带来了无数的屈辱,但不可否认的是,慈禧是一位具有强大政治手腕的女性。
她去世后的三年,大清灭亡,辛亥革命爆发,成功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国。今天的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不断提升自己的国力,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