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欧洲失去了对俄罗斯天然气的稳定依赖,便将目光转向了非洲。这个大陆不仅资源丰富,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还成为欧盟在中美全球博弈中保持影响力的重要棋子。表面上,欧盟打着“平等伙伴关系”的旗号,实际上其行为仍然延续了殖民时代的资源掠夺逻辑。
当非洲国家与中国在能源领域开展合作时,欧盟的焦虑显露无疑。欧洲对非洲能源的依赖正在加深。到2025年初,欧洲多国已与莫桑比克、塞内加尔等非洲国家签署天然气供应协议。莫桑比克的鲁伍马盆地天然气项目表现突出,2024年前九个月出口额达到14.67亿美元,同比增长24.6%。意大利能源巨头埃尼公司在当地运营的浮式液化天然气设施,装置在线率高达92.5%,源源不断地向欧洲输送天然气。
塞内加尔的情况类似,这个西非国家在2024年刚开始石油生产,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其2025年经济增长可能高达10%。然而,这种增长背后,是外国能源公司对当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尽管塞内加尔总统强调设立代际基金管理石油收益,但在全球能源博弈中,非洲国家的议价能力仍然有限。
欧盟的能源战略存在明显矛盾:乌克兰危机前,欧盟曾要求非洲国家减少油气产量,以推动绿色转型;危机爆发后,又要求非洲增加产量以填补自身能源缺口。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让非洲国家看清了欧盟“绿色伙伴”的实用主义本质。
为了巩固在非洲的影响力,欧盟推出了总额3000亿欧元的“全球门户”计划,其中一半资金投向非洲。2024年,欧盟与安哥拉签署洛比托港口升级协议,要求使用欧洲网络安全认证系统。这一技术标准表面上是为了数字安全,实际上排除了中国企业参与。类似条款还出现在其他非洲基础设施项目中。
与此同时,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不断扩大。2025年1月,中国外长访问纳米比亚、刚果共和国、乍得和尼日利亚四国,并宣布2025至2027年向非洲提供507亿美元金融援助,包括296亿美元贷款和113亿美元援助。纳米比亚丰富的铀、钴、锰等矿产资源在中国投资下得到开发,其总统强调中国投资在铀矿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合作特点是不附加政治条件,尊重非洲国家自主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企业的项目通常能按期完工,并切实服务于当地发展。莫桑比克的科洛尔联合项目就是典型案例,自2022年投产以来,该深水浮式液化天然气项目已使莫桑比克成为天然气出口国,截至2025年4月实现100船液化天然气出口。
欧盟的焦虑来源于影响力的下降。调查显示,非洲民众对中美的评价普遍高于欧盟。欧盟高级代表博雷利曾警告,如果不认真推动战略自主,欧盟在全球的分量可能“变得无足轻重”。因此,欧盟在非洲采取了更激进的竞争策略。
不仅在能源领域,欧盟在关键原材料上也采取防范措施,计划到2030年实现本土加工比例不低于40%。为减少对中国依赖,欧盟已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签署稀土供应链合作协议,并在非洲推广欧洲技术标准和认证体系,试图建立以欧洲主导的产业链规则。
非洲国家对这些变化并非毫无察觉。越来越多的非洲领导人认识到,真正的发展自主不能依赖单一伙伴关系。《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强调工业化和经济多元化,需要技术转让和产业升级,而不仅仅是原材料出口。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在非洲推动的制造业、农业现代化项目,比单纯能源开采更符合非洲长远利益。
可再生能源发展同样在加速。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将成为非洲第二大电力来源,占总发电量的30%。突尼斯计划将可再生能源比重从2022年的不足3%提升至24%。中国企业在光伏设备和技术方面提供支持,帮助非洲实现能源自主。
欧盟对非洲战略的核心问题在于,将非洲视为资源供应地和地缘博弈棋子,而非平等伙伴。当欧盟官员强调要防止其他势力取代欧洲影响力时,这本身就暴露了霸权心态。真正的伙伴关系应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互利共赢基础上,而非通过设置壁垒和附加条件来维持单方面优势。
非洲的未来掌握在非洲人民手中。无论是欧盟的“全球门户”,还是中国的“一带一路”,最终都要接受非洲的检验。那些真正帮助非洲实现工业化、提升自主发展能力的合作,才能获得长期认可。历史已经证明,任何试图将发展中国家锁定在资源供应角色的做法都无法长久,合作共赢才是可持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