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秦始皇修长城就是把老百姓当牲口使,征调百万人堆石头,最后累死的尸骨都填了城墙缝。直到前阵子翻考古资料才发现,这事儿压根不是咱想的那样,那些老辈传的血泪故事,掺了不少水分。
你别说,考古队挖出来的东西才真叫开眼。秦陵博物院的人清理兵马俑坑时就发现,连漆盾这种精细物件都是 “分段承包” 着清理的,当年修长城恐怕也是这套路。后来看张家口那边的史料更明白,北魏时候十万人一个月能修千里长城,按这效率算,秦始皇时期用不了传说中那么多人。
关键是古人修长城特会偷懒 —— 哦不,应该叫会想办法。山上有石头就直接凿石垒墙,平原上有黄土就夯土筑城,沙漠里居然用芦苇和沙子一层一层铺,跟盖被子似的。独石口那边的长城,墙体全是当地的毛石干插着垒的,不用水泥都能挺几百年,你说神不神?
以前总信 “累死百万民夫” 的说法,其实细琢磨全是漏洞。隋炀帝修长城才十来天就死了过半人,那是因为他催得太急。秦始皇可精明多了,搞 “分段承包” 不说,还按地形来,能利用山脊悬崖的地方绝不费力气另砌墙。居庸关那段长城,外侧陡得要命,内侧却平缓,明显是工匠们动了心思的。
运输材料也不是硬扛。史料里说,他们会排成长队传砖,用滚木运大石头,甚至在山羊角上系砖块哄上山。我上次爬八达岭,空手上去都喘,真没法想象古人怎么运那些几千斤的条石,这脑子是真够用。
不过也不是说修长城多轻松,隋炀帝那事儿就摆在那。但秦始皇时期的 “分段承包” 确实合理多了,跟现在工程分包似的,责任到人还高效。考古队清理文物时也用这法子,据说清理完膝盖和腮帮子都酸,可想当年工匠们的辛苦,但要说百万尸骨堆成墙,确实夸张了。
现在站在长城上,摸着那些错缝垒的石头,突然觉得特复杂。一方面是古人的智慧真让人佩服,就地取材还懂工程管理;另一方面,不管怎么分段,老百姓出力受累是真的。只是那些 “百万枯骨” 的传说,大概是后世人越传越邪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