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周时期,周天子的体面其实是依靠强势诸侯来维持的。所谓的强势诸侯,指的就是霸主。当然,有的诸侯争霸,可能仅仅是为了争霸,但有的诸侯争霸,想法就不同了——比如楚国的君主早早就使用了王的称号,表示自己和周天子分庭抗礼。并且到现在,据说湖北话里面还有个方言,叫“不服周”。
所以对于西周和春秋那会儿的诸侯来说,楚就是周朝体系之外的存在,属于蛮夷。当然事实上,楚王也表示自己就是蛮夷,你周天子能把我怎么着?
而在春秋后期,晋和楚之间爆发了长期的争霸战,这一战争持续长达上百年。而楚国在楚庄王在位时期,楚国打败晋,确定霸主地位。同时楚王也有了取代天子的想法,所以派人去周天子那里询问象征天子的九鼎的重量。不过,周天子的大臣表示,即便楚人拿走九鼎,只要天下人心不认,你这个天子,也是假的。当然,楚王也因为确实有忌惮,所以没敢继续下一步行为。
楚庄王死后,晋楚争霸继续。不过,结局一言难尽。
因为,从后来的历史变量来看,晋楚争霸,其实没有赢家的。
因为一句话概括就是,晋不战而亡,楚遭遇车轮大战。
1、晋的解体
晋国其实很大程度都成了周朝的预演。
比如,宗法制的破坏,最早就是出现在晋。晋的历史上,发生过著名的曲沃代翼:本来晋的诸侯地位,是嫡长子这一支继承的。当时晋的都城在翼。而晋在分封中,把公室的小宗分在曲沃。但是,曲沃的势力却产生了野心,并通过常年战争,推翻了原先的晋侯,实现了小宗篡位。
曲沃代翼其实毁灭的是整个晋的公室:因为靠造反、搞破坏制度就可以获利,那么,所有的野心家,都会产生篡位的想法。同时,晋侯也会担心自己的公室会不会也有篡位的想法。因此,晋侯和公室互相猜忌,成为晋历史上的一个主流现象。当然,公室既然不能重用,晋侯为了治理晋国,就得重用卿大夫。因为,诸侯对卿大夫掌权有相对安全感。所以,在晋的发展中,卿大夫家族逐渐掌握了晋的大权。这导致晋侯大权旁落——当然,从春秋时代人们的观念来看,卿大夫权限再大,也不可能篡夺君侯的宝座。所以,那时候人们也没有权臣篡位的概念(当然,权臣弑主的情况倒是经常发生,不过多数矛盾还是可以调和的)。等到意识到世道变了,卿大夫也能做诸侯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权力的运作是非常神奇的学问,更是伟大的技能。卿大夫也是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晋的大权,并形成了六卿的格局。
楚庄王称霸虽然让楚国夺取霸主地位。但是楚的底蕴比不得晋。所以楚庄王死后,晋和楚之间的冲突依旧不断。
而晋侯想要压制住楚国,夺回霸主地位,就得重用能办事的大臣:也就是六卿。晋楚常年的战争,也让六卿趁机做大自己的势力。
所以,到了春秋后期,晋侯发现,好像自己对晋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了——虽然晋此时把楚压制的很严,但是,晋侯却无法号令自己手下的卿大夫。
同时,卿大夫之间火拼。最终,韩赵魏三家卿大夫掌握晋的统治权,并且瓜分晋国。之后周天子迫于形势,被迫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晋灭亡。
所以晋楚争霸,就这样随着晋的解体而结束。尽管晋处于强势状态,但却不是赢家。
晋最后一位君主处于没有领土的状态,这和后世的周赧王类似。所以上文说,晋是周的预演。
2、楚国:永远的二号
再说楚。
战国的开端就是从韩赵魏三家做了诸侯开始。而楚在战国时代,一直是首屈一指的大国。
但是,楚国也没有因为晋的瓦解,而成为晋楚争霸的赢家。
原因很简单:晋长期的压制,消耗了楚大量的实力。而晋虽然解体了,但是魏国一度是接替晋称霸中原的存在。魏也在一定时期,接替了晋对楚进行压制。
随着魏衰败以后,楚似乎熬出头了。但是,这期间,秦崛起了。秦对楚的压制开始了。
所以,不论是春秋还是战国,楚始终是二号或者准二号的存在。
这或许就是运气不好。
晋楚争霸,从晋的视角来看,是晋处于盛极而分的结局,从楚的视角来看,是不断被车轮战的局面:晋没了有魏,魏衰败了有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