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5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周总理正在笑容满面地接待前来访华的外宾。在气氛愉快的会客时刻,一名秘书匆匆进入,打破了这个平静的场面。通常在会见外宾时,秘书是不会打扰的,周总理敏锐地意识到事情可能不妙。当他得知那个秘书带来的消息时,情不自禁地痛哭流涕。原来,刚刚发生在首都机场的飞机失事中,郭永怀不幸遇难。这一突如其来的噩耗,使得周总理即使历经无数重大事件,仍然难以抑制内心的悲痛。
郭永怀的求学之路
郭永怀,这个可能不太为人熟知的名字,却有着令人敬仰的学术背景。他的同门师兄,钱学森,早已是国人心中不可磨灭的巨星。然而,钱学森曾坦言:“美国人说我可以抵得上五个师,那么我的那位师弟郭永怀,岂不是十个师都抵得上!”虽然钱学森的话语略显谦虚,但郭永怀无疑配得上这种评价。
1909年,郭永怀出生于山东。由于家中有位开学堂的叔叔,尽管出身农民家庭,郭永怀从小便得以接触到书本,天资聪颖的他,学业之路可谓顺风顺水。17岁时,他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家乡第一个获得公费资助的中学生。随后,他考入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物理学专业继续深造。
原本,郭永怀打算在北大毕业后留校任教,把自己对物理学的热爱和深刻理解传授给更多学生。然而,随着日军侵华,他意识到教育固然重要,但建设强大国防才是当时国家最迫切需要的。因此,郭永怀参加了1939年的庚子赔款基金会留学生考试,并成功获得了留学机会。
坚定的家国情怀
在一次留学考试中,郭永怀、钱伟长和林家翘三人凭借最高分数脱颖而出,他们都怀揣着报效祖国的理想,准备学成归来。然而,在前往加拿大途中,英国方面要求他们持有日本签证,这让满腔爱国情怀的郭永怀等人感到极大的羞辱,最终他们愤而放弃了原定行程,选择与日本签证彻底决裂。这个举动表达了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不愿接受外辱的决心。
1940年,郭永怀等人终于在一番波折后,踏上了赴加拿大求学的道路,并在多伦多大学开启了新的学术生涯。期间,他与钱学森成为了终生的挚友。随着研究深入,郭永怀逐渐掌握了空气动力学,并在该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最终获得了博士学位。
郭永怀在学术上迅速崭露头角,特别是提出的“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新算法——奇异摄动理论,受到了冯·卡门等世界级科学家的高度评价。
为了祖国,放弃一切
然而,郭永怀的心中有一个更大的梦想,那就是回国建设祖国。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郭永怀决定放弃在美国的安逸生活,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祖国。尽管当时美苏关系紧张,郭永怀依然毫不动摇地准备归国。
在此期间,钱学森因其归国计划被美国政府非法软禁,这一消息令郭永怀愤怒至极,深感不公。他放下科研工作,全力支持解救钱学森的行动,但美国政府并未妥协。最终,钱学森被囚禁了五年。
郭永怀最终在1956年踏上了归国的旅程,带着妻女,怀揣着为祖国奉献的理想,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的贡献
回到祖国后,郭永怀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高度重视,并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贡献了巨大力量。特别是在核武器的研究中,郭永怀成为了中国核武研发的核心人物之一,为我国自主研发原子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然而,苏联的撤资和技术封锁迫使中国加快核武器研发的进程,郭永怀随即带领团队前往青海的核武器研制基地。他的工作异常艰苦,几乎日夜不休,为确保核武器的研发成功,郭永怀亲自带队进行试验,并在第一线亲自操作。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完成了首次原子弹爆炸,郭永怀和团队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生命的最后时刻
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在青海基地继续进行核武器试验。第二天,他在匆忙中搭乘飞机赶往北京,希望能尽快将关键的研究资料带回。然而,飞机发生了不幸的事故,突然失衡坠毁。尽管飞机即将坠地,郭永怀紧紧抱住装有关键资料的公文包,确保资料完好无损。
在事故发生后,郭永怀和牟方东的遗体被发现时,公文包完好无损。两人为国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他们留下的宝贵资料,成为了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成功试验的关键。
郭永怀的离世令整个国家震惊,周总理得知后当即失声痛哭。郭永怀为国家国防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和尊重。1999年,郭永怀被追授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成为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获得这一荣誉的科学家。
郭永怀的一生,虽短暂却充实,他的坚定理想和无私奉献,为祖国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精神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