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蒋介石突然撕毁了停战协议,决定全面进攻我解放区,试图以军事力量重新控制局势。尽管国民党发动了长达八个月的进攻,但由于兵力不足和战线过长,他们未能取得明显胜利。最终,蒋介石决定调整战略,集中兵力,重点进攻我陕甘宁边区以及山东解放区。
到了1947年3月,国民党准备对延安发起大规模进攻。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胡宗南的机要秘书熊向晖凭借职务之便,成功窃取了国民党的详细作战计划,并通过无线电将这些重要情报迅速传递到延安,告知毛主席。
毛主席收到情报后,眉头紧锁,神情严肃。他深知,延安不仅是红军长征后建立的根据地,也是革命的圣地。回顾过去,毛主席在井冈山时期总结了游击战的核心策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一战略帮助红军成功突破敌人重围。可这次形势不同,蒋介石调集了几万精锐部队,并拥有大量美式机械化装备,准备围攻延安,而我方仅有2万守军,兵力远远不敌。
毛主席深知硬拼无望,必须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就像打拳时,要把拳头收回来再蓄力,才能一击致命。在军事会议上,大家理智上认同毛主席的战略方针,但情感上不舍放弃延安这个曾经奋斗十年的革命根据地。
毛主席耐心解释道:“就像一个人背着沉重的财宝走在路上遇到强盗,最好的办法是放下包袱,才能更灵活应对。”他强调,撤离延安并不意味着敌人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这只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战略优势。毛主席坚信,未来不仅是延安,连西安、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也将最终归于人民。
在毛主席的深刻解释下,大家逐渐理解了撤离延安的战略意义。毛主席要求各部队整顿营区,保持良好纪律,确保撤离的过程中井然有序。他坚信,延安只是暂时失去,最终它和更多的城市会回到人民手中。
1947年3月18日晚上,毛主席带领党中央机关告别了这个承载着十年革命历程的圣地,踏上新的征途,前往陕北。
在陕北的广袤土地上,毛主席和党中央带领解放军运用灵活机动的“蘑菇战术”与敌人展开周旋。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等关键战斗中,西北人民解放军仅用3万兵力,就成功歼灭了1.4万敌军,取得了辉煌胜利。
尽管战斗艰苦,毛主席和党中央始终坚守在最前线,指挥全国各地的战斗。经过艰难的斗争,全国局势逐渐好转,解放战争的胜利曙光开始显现,国民党日益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