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间的文人桂馥在《潭西精舍记》一书中提到:历城西门外,唐翼国公故宅,一夕化为渊,即五龙潭也。 这段文字讲述了秦琼的故居变成了五龙潭。从唐朝开始,五龙潭就已经是一个著名的景点。五龙潭的西北角有濂泉,濂泉的东北方向是贤清泉,而贤清泉的西北方则有秦琼祠。
秦琼祠的正殿上悬挂的匾额是唐代名将褚遂良所题,而店内的匾额则是虞世南所题。这两位都曾担任宰相,且为另一位国公——秦琼——题匾,这在唐朝乃至整个历史上都极为罕见。两位宰相的题词分别写道忠义千秋和英风永存,这些评价几乎和后世对关羽的赞美词一样高。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关羽是否也像秦琼一样,忠义永存、英勇无敌? 关于关羽的忠义,张飞和刘备自然心知肚明,但却只能默默承认。而秦琼祠中的这两块匾额,直到武则天时期依然没有被撤下。这也说明,即使在武周的年代,秦琼的地位依然崇高。每年祭拜秦琼的人络绎不绝,却没有人向武则天举报这两块匾额,或者如果有人举报,武则天却对此置之不理。 在秦琼祠的照壁上,有两匹战马的浮雕以及两首赞美诗。其中一首诗是赞美黄骠马的:奋蹄追风透骨龙,一任壮士横戈行。梨园传唱留佳话,自有良骥伴英雄。 另一首则是赞美忽雷驳马的:金蹬银鞍骋沙场,痛饮醇醪意气昂。悲嘶长随壮士去,留得美名天下扬。 熟悉隋唐历史以及秦琼生平的读者一定能够知道,这两首赞诗来自何处。历史记载中,秦琼所骑的马就是忽雷驳,这匹马常饮酒。每月的中试赛,他能够跃过三条领地的黑毡。可惜,在胡国公去世时,忽雷驳也因悲鸣而死,连食物也不再进食。 关于秦琼的封号,史料中有记载他曾被封为翼国公,也有记载他曾被封为胡国公,这两种封号并不矛盾。在唐朝初年,秦琼被唐高祖李渊封为上柱国和翼国公,而他去世后,唐太宗李世民对开国元勋的封号进行了调整,最终将秦琼封为胡国公。这些变化反映了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的心情,秦琼和程咬金并未出现在十功臣的名单上,这也许说明他们并未像其他开国功臣那样获得足够的重视。 褚遂良和长孙无忌曾同受李世民遗诏辅佐政务,虞世南则是秦王府的十八学士之一。正是这两位国公相爷对秦琼的忠义和勇武做出了高度评价,显然这些评价是经过唐太宗或唐高宗的首肯的。按照古代的朝堂规矩,宰相级别的人为另一位国公写题词,通常需要报请皇帝的批准,甚至可能是皇帝的亲自指示。 李世民麾下的重臣大将——褚遂良、虞世南和秦琼——在武德和贞观年间应该非常熟悉彼此。因此,他们对秦琼的评价不仅仅是赞美,更是基于秦琼在战场上的实际表现。清朝的康有为,虽然以圣人之名闻名(不过这个称号的来源至今仍有争议),但他对秦琼的评价显然更高。如今,秦琼祠的门联就出自康有为之手,其中写道:身通百战术,气作万夫雄。秦琼为朋友两肋插刀、义薄云天的精神在民间传颂,而他的战功也同样令人钦佩。在古代,特别是隋唐时期,名将往往有多匹战马和多种兵器。秦琼的主要武器是大铁枪,而他的副兵器则是镀铜的铁锏,这些装备显示了他作为一位高级将领的精湛技艺。 史书中并未提到秦琼与张之勇之间的关系,但从褚遂良、虞世南的评价来看,秦琼的英勇和忠诚远超很多历史人物——包括关羽。虽然唐代的两位宰相和清朝的康有为显然未曾阅读《三国演义》,但他们的评价仍然比后人对关羽的评价更高。 康有为的圣人之名,尽管存在争议,但无论如何,我们谈论的始终是正史中的秦琼。在正史中,秦琼并不仅仅是一位普通的隋唐英雄,他的身经百战、智勇双全,使得他在那个时期几乎无可匹敌。 两唐书中的记载明确指出,秦琼在关键时刻总能扭转战局,尤其在瓦岗军时期。若不是秦琼及时指挥,李密可能早已被宇文化及击败。在瓦岗军中,虽然并不缺少名将,但关键时刻,大家都愿意听从秦琼的指挥。这正是因为秦琼不仅有着丰富的战场经验,还有着出色的指挥才能。 尽管秦琼曾被封为上柱国、翼国公,但如果他继续为李世民征战,他的地位或许会更高,甚至可能与李勣和李靖并驾齐驱。 虽然秦琼早已成为历史人物,但他的英勇和忠诚依然影响着后人。熟读隋唐史料的读者不妨思考:在您心中,秦琼与关羽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这两位忠义之士,究竟应该由谁来获得忠义千秋、义薄云天的称号呢?
下一篇: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伤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