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矗立在旅顺口区的白玉山塔,表面看去只是一个高耸的石质建筑,可它背后的故事却牵扯着百年侵略史和国家主权博弈。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为了炫耀胜利,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建造这座塔,本意是向其天皇表忠和纪念阵亡士兵,却成了侵华铁证。
中国多次考虑拆除,日本右翼势力总跳出来阻挠,这不是简单的建筑保护,而是历史叙事之争。中国人看待此事,始终坚持用事实说话,将其作为警醒后人的实物教材。
追溯到上世纪初,日俄战争把辽东半岛变成战场,日本和沙俄为抢占中国东北权益大打出手。
那场战争从1904年2月打到1905年9月,日本获胜后立刻着手在旅顺白玉山南麓兴建表忠塔。工程1907年6月开工,1909年11月完工,塔高66.8米,内部螺旋楼梯273级,窗口18个。
塔顶原本有铜刻铭文,由日本海军将领东乡平八郎和陆军将领乃木希典合撰,记录旅顺争夺战过程,目的是美化其军事行动。
塔身设计成炮弹形状,象征征服意图,这与日本在其他殖民地建筑的风格一脉相承,但这里更突出对俄胜利的宣传。
建造过程暴露了日本殖民野心。他们从国内募捐25万日元,运来花岗岩、水泥和钢材,塔基用日俄战争中沉船的石头,这些船是日本故意沉没以封锁港口的。外部石料取自乃木希典家乡山口县黑发岛,这种材料选择意在强化日本本土与殖民地的连接。
关键是,日本强征两万中国劳工参与施工,这些劳工多从周边村庄抓来,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缺乏安全措施,死伤近千人。
相比沙俄在旅顺的港口设施,这塔的建造更依赖强制劳动,凸显日本对本地资源的掠夺。劳工们挖掘地基、运输石块、砌筑塔身,许多因事故和劳累倒下,这段血汗史成了塔的隐形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驻旅顺,日本关东军投降。
苏军视塔为日本侵略象征,铲掉“表忠塔”字样和铜铭文,将塔顶太阳旗图案改成五角星。
苏军一度计划拆塔,甚至想运到莫斯科重建,但评估后发现塔位于市区中心,拆除风险高,可能影响周边安全。
中国方面介入,认为保留更有价值,能作为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罪行的证据。相比苏军从战胜者角度重塑符号,中国强调主权处置权,塔在中国领土上,处理属内政。这与沙俄以往侵略形成对比,苏军继承部分权益,如租借旅顺港口,提议带有延续性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1年旅顺将塔改名“白玉塔”,请黄炎培题字。1952年,附近纳骨祠拆除,那里原存22723具日军骨灰,用于炫耀战功。骨灰移走,祠址后来建海军兵器馆。
1953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华时,又建议拆塔,用材料在对面黄金山建更高的新塔,纪念苏中合作。
中方拒绝,认为新塔会模糊日本侵略本质,影响历史真实性。这次拒绝比1945年更注重外交考量,但核心原则不变:保留作为罪证。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内部对塔的处置引发热议。通讯技术进步,电话网络覆盖全国,信息流通让更多人了解塔的来历。部分民众视塔为耻辱标志,呼吁彻底拆除,以清除殖民痕迹。
1980年,一位老革命了解塔史后,向中央写信要求拆塔。这反映出民众对历史遗留的敏感。但另一些观点认为,留存能强化民族记忆,服务爱国主义教育。
日本右翼团体获知后,迅速行动,他们将塔视为“圣地”,联名向中国外交部门施压,以“历史遗产保护”为由反对拆除。实际目的在于维护日本战争叙事,视塔为表彰官兵的标志。这与日本国内类似建筑如宫崎县八纮一宇塔的包装一致,都试图淡化侵略色彩。
日本反对的深层原因在于塔对他们的象征意义。它不只是纪念碑,更是日俄战争胜利的标志,涉及日本从明治维新后扩张的叙事。
日本右翼担心拆塔会切断这种连接,影响国内历史教育。中国立场则坚定:塔是中国领土上的侵华物证,处置权在中国。
相比70年代信息封闭期,80年代讨论更公开,民众通过报纸广播参与,推动从单纯情感到理性分析的转变。
最终,1985年7月11日,塔列入大连市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日俄战争遗址和帝国主义侵华物证”,正式改名“白玉山塔”,由裴文翰题字。这比早期改名更注重法律保护,避免随意破坏。
保留决定体现了中国处理历史遗迹的智慧。相比完全拆除,保留能转化为教育资源。塔周边开发登山索道、步道,连接海军兵器馆,形成景区。
1988年,海军兵器馆在纳骨祠旧址建成,展出毛泽东题词相关文物,成为国防教育基地。
塔从争议点转为景点,吸引研学团队和游客。讲解服务详述建造细节,如劳工苦难和材料来源,强调日本掠夺本质。相比日本在台湾地区神社的处理,中国无法干预境外,但境内遗迹统一策略:清除殖民标识,注入反侵略内涵。
历史不能抹除,只能正视。它见证了日本从日俄战争获利,到二战失败的弧线,也见证了中国从屈辱到崛起的历程。保留不是妥协,而是用事实反击修正主义。未来,中国会继续用这种方式守护记忆,推动和平发展。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