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朝廷和地方的权力斗争几乎贯穿了整个朝代的演变。在许多朝代,朝廷曾实施过分封制。唐朝一开始并未采纳分封制,但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制度实际上变成了类似分封制的形式。 很多人认为西汉通过实施分封制解决了诸侯王割据的问题,因此对唐朝面对藩镇割据时没有选择使用推恩令感到疑惑。其实,推恩令并不像一些自媒体文章中描述的那样,能解决所有问题。 **1、推恩令的背景** 自媒体文章经常这样描述,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实行了推恩令,内容大致是要求诸侯王去世后,按照诸侯王子女的数量来分封领地。这样一来,诸侯国的势力就会被分割,最终使得这些地方割据势力无法与朝廷抗衡。文章认为这是一个阳谋,因为即使诸侯王不支持这个政策,他的儿子们也可能反叛,从而使推恩令得以顺利推行。 然而,这样的说法并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事实上,诸侯王执行推恩令并不是因为他们支持这一政策,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实力与朝廷对抗。如果诸侯王具备反抗的实力,他们可能会以祖宗规矩来反对朝廷的命令。比如唐朝时期,李显曾提出禅让皇位给自己的岳父,引起了武则天的愤怒。武则天制约李显的理由大致可以理解为:大唐的江山是由祖宗传下来的,你只是代为看守社稷,怎么能将江山交给外人?
因此,若皇帝缺乏绝对实力的支持,诸侯王就有可能以祖宗的旨意为由发动反抗。类似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朱允炆在削藩时,朱棣也以祖宗遗命为理由发动了靖难之役。 汉武帝能够推行推恩令的根本原因在于,实力强大的诸侯王在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中已经被汉军击败,剩下的诸侯国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反抗中央政权。 **2、唐朝的情况** 唐朝无法实施推恩令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没有实施的土壤。因为唐朝的节度使与汉朝的诸侯王在权力基础上有着根本的区别。 汉朝的诸侯王,虽然有一定的权力,但他们的权力来源于朝廷的授权。因此,诸侯王反叛时,多半会以反对奸臣的名义来为自己辩解。但是,唐朝的节度使则不同。唐朝的节度使,虽然在某些方面的权力相当于地方的诸侯,但实际上,他们是依靠军队支持的地方军阀。换句话说,节度使是军头,掌握着兵权。若军头得不到手下兵员的支持,甚至可能会被自己的部下所推翻。 在唐朝历史上,经常出现节度使因为无法管理好军队,或是无法提供足够的军费,导致自己的部队反叛甚至被杀害的情况。因此,即使唐朝皇帝下令执行推恩令,实际上很可能面临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节度使可能会声称这不是皇帝的真实意图,干脆不执行命令; 第二,节度使可能表面上表示支持,但其手下的牙兵(即军队的士兵)根本不听从皇帝的旨意,推恩令最终得不到执行。 **3、结语** 很多人读历史时,容易被一些历史故事中的技巧手段所迷惑,而忽略了最根本的一点——没有强大的实力支持,再好的策略也只是空谈。比如晚清时期,当列强纷纷入侵时,清政府曾尝试通过利用洋人之间的矛盾来进行外交博弈,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失败的。这告诉我们,历史上的许多政策和手段,往往能否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它们本身的设计,更关键的是实施这些政策和手段的力量和背景条件。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支持,再巧妙的策略也难以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