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约持续了四百多年,随着朝廷不断推动汉室宗亲的分封政策,刘氏家族在这段时间里逐渐扩展,繁衍生息,逐步遍布全国各地。那么,刘备这个名字为何会和幽州涿郡涿县联系在一起呢?这就需要追溯到刘备的祖先——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刘备的家族在历史上与中山靖王的儿子刘贞紧密相连。刘贞被封为陆成侯,家族随之迁至陆成县,这个地方就位于中山国,而陆成县与涿郡相距不远。因此,刘贞的后代最终便在涿郡涿县定居了下来。后来,刘贞因为上交的酎金不合规,被朝廷剥夺了爵位,家族成员也开始分散,其中一部分人迁到了涿郡涿县。
除了刘备外,三国时期还有很多知名的汉室宗亲。比如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焉及其子刘璋、大司马刘虞、兖州刺史刘岱、扬州刺史刘繇以及曹魏的名臣刘晔等人。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汉室宗亲的来源,感受一下大汉刘氏家族的庞大与辉煌。 刘表,字景升,是东汉末年著名人物之一。他身高八尺以上,约一米九,是个魁梧高大、仪表堂堂的人物。年轻时,他风度翩翩,是八俊之一,所谓八俊指的是当时的八位才子,刘表就是其中之一。简单来说,刘表年轻时的名气非常大,身材也非常高大,他的风采在当时广为流传。 刘表的人生也非常多彩,年轻时曾参加过太学生运动,后来因卷入党锢之祸被迫流亡,在外隐居了好几年。直到大将军何进掌权,才重新被召回朝廷,并被任命为北军中候。当董卓篡政时,刘表带着自己的军队进入了荆州,并最终成为了荆州牧,割据一方,成为一方势力。 从出身来看,刘表来自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他的祖先是西汉鲁恭王刘余的后代。鲁恭王刘余的封地在鲁国,而鲁国又紧邻山阳郡,因此,刘表的家族应该是从鲁国逐步扩展到周边地区。 刘备与刘表其实有着相当接近的血缘关系。鲁恭王刘余是汉景帝的第四子,而中山靖王刘胜则是汉景帝的第九子,两者是同一家族的成员。 刘焉,字君郎,来自江夏郡竟陵县(今湖北天门市),同样是西汉鲁恭王刘余的后代。刘焉和刘表一样,都出自鲁恭王刘余的这一支系。不过,刘表家族主要活动在鲁国附近,而刘焉家族在汉章帝元和年间迁到了竟陵县,从山东迁到湖北,跨度非常大。 刘焉为何被称为避世郎君呢?原因是他具有极高的智慧,并且曾经担任过多项重要官职,包括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和太常等。他深知汉室已经走向衰落,国家将要陷入混乱,于是他为自己寻找一块稳固的地方来安身立命,最终将目光投向了益州这片易守难攻的宝地。在天下大乱时,他说服朝廷任命自己为益州牧,从而开始了益州的半独立局面。 刘焉的儿子刘璋,字季玉,继承了父亲的职务,成为益州牧。但由于性格软弱且缺乏领导力,最终被刘备取而代之。 刘虞,字伯安,来自东海郯(今山东郯城),是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的儿子、东海恭王刘强的后代。与前几位宗亲不同,刘虞属于东汉宗亲一脉。东海王刘强曾是刘秀与前皇后郭圣通的长子,曾被立为太子,但后来自愿让位。刘虞的血统非常纯正,因此袁绍曾试图拥立他为帝。 刘虞在任幽州刺史期间,表现出色,积累了很高的地方声望。他后被朝廷任命为幽州牧,镇守北方。董卓专权时,刘虞因其特殊身份被加封为大司马,足见朝廷对他的重视。 刘岱,字公山,来自东莱牟平(今山东福山西北),是刘舆的儿子,刘繇的兄长。他曾担任侍中和兖州刺史,在青州抗击黄巾军时战败身亡。刘岱的伯父刘宠以清廉著称,曾任太尉并在会稽郡执政,百姓称他为取一钱太守,意指他为民清廉。 刘繇,字正礼,知名度比刘岱更高。刘繇被朝廷任命为扬州刺史,后抵抗袁术并晋升为扬州牧。然而,由于孙策的崛起,刘繇最终战败并逃亡,死于豫章郡。 刘岱和刘繇的祖先源自西汉齐悼惠王刘肥的后代。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刘将闾是刘渫的父亲,刘渫受封牟平侯,后代便在该地定居,形成了牟平刘氏这一支系。 刘晔,字子扬,来自淮南成德(今安徽长丰),是光武帝刘秀的儿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刘延是刘秀的第四子,他因曾密谋造反被惩处,但最终免于死刑。刘晔少年成名,因其才干被誉为辅佐天下的栋梁之材。刘晔最初随庐江太守刘勋,后来识破了孙策的伪盟计策。刘勋战败后,刘晔转投曹操,成为曹魏的重要谋士。他对时局的判断非常精准,见解深刻,历经三朝,最终官至太中大夫、大鸿胪,并封为东亭侯。 综上所述,刘表和刘焉出自西汉鲁恭王刘余的支系;刘岱和刘繇则是西汉齐悼惠王刘肥一脉的后代,与刘备同为西汉宗室的后裔;刘虞和刘晔分别来自东汉宗亲,前者是东海恭王刘强的后代,后者是阜陵王刘延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