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领导提意见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如果遇到那些脾气暴躁、不喜欢听真话的领导,你提出的意见不仅可能白费功夫,还可能因此得罪领导,惹得领导心生怨恨。慈禧太后是清朝末期的最高领导,性格冷酷无情。即使她自己主动让大臣们提出意见,也未必有人敢放胆直言。 那么,在慈禧太后逃亡西安之后,第一个勇敢地向她提出意见的大臣,结果怎样呢? 这个大臣确实有一套,他提出的意见正好符合了慈禧太后的心意。后来,这位大臣的仕途如日中天,甚至直接掌控了大清的江山。没错,这个人就是袁世凯。 当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逃亡西安时,她深刻反省了大清的现状,决定进行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试图改变大清的困境。那么,究竟该如何改革?改革的重点在哪里?慈禧太后下定决心要广开言路,听取官员们的建议和意见。
慈禧太后的改革决心非常坚决,她连续发布了两道上谕,要求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以及各省的督抚等官员们,就当前大清的局势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看法。 然而,面对慈禧的召集,大清的官员们都不知慈禧到底要做什么,也无法相信她的真心。因此,大家都处于观望的状态,谁也不敢第一个开口。 对于清朝的官员来说,过去的经历让他们对改革充满戒心。在戊戌变法期间,慈禧太后的打压导致改革失败,谭嗣同等变法派人物也因此丧命在她手中。所以,面对慈禧太后的号召,没人敢轻易表态。 尽管提意见充满风险,但也有可能带来机遇。当时担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看到了其中的机会。经过与幕僚们的商讨,他决定响应朝廷的号召,勇敢地给慈禧太后提出意见。 当大清的其他官员都保持沉默时,袁世凯为何要第一个提意见呢?我们不得不佩服袁世凯的政治眼光。他发现,慈禧太后的一系列措施中,蕴含着升职和飞黄腾达的机会。 首先,慈禧太后下令设立了一个新的督办政务处,这个部门的权力与军机处相当,主要由庆亲王奕劻、李鸿章、荣禄等重量级人物负责。 其次,慈禧太后的上谕明确规定,所有成熟的意见和建议都可以纳入改革范围,经过审议通过后就会成为实施的新政策。 通过这些政策,袁世凯敏锐地察觉到,慈禧太后这次并不是随便说说,而是真心想要通过改革来扭转清朝的困境。 如果领导作出的决定是真的,那么就是下属展示眼光的时刻了。袁世凯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他向慈禧太后递交了一份名为《遵旨敬抒管见上备甄择折》的奏折。在这份几千字的折子里,袁世凯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提出了十二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这也是慈禧太后逃往西安后,第一位向她提出意见的大臣。慈禧拿到袁世凯的奏折后,虽然还没有仔细阅读,但她已经赞赏他的远见卓识,认为他是大清的重要人物,值得重用。 后来,慈禧太后回到京城时,袁世凯被升任为直隶总督,并且随行的军队保护了他。从此,袁世凯正式进入了清朝的权力核心。 有些人认为袁世凯能够得到重用是因为他擅长投机,但如果他没有眼光,怎么能通过提出建议的方式获得如此重用呢?袁世凯的成败历史自有定论,但从他精准抓住慈禧太后心理的做法来看,他的政治手腕确实超出了当时所有大臣的水平。参考资料:《清史稿》、《慈禧传》、《袁世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