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从臣子到皇帝,并最终建立大隋朝,使分裂了数百年的中国再次一统。
所以哪怕杨坚也是通过从臣子兵变夺来的皇位,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还是正面居多,赞赏他能力出众。
不过杨坚之所以最终能够夺位登基,能够建立隋朝,固然与他自身能力有关,也少不了宇文邕时期给他铺垫好的机会。
宇文邕在历史上也是一位评价极好的皇帝,他实施先祖制定的汉化改革政策,并最终强大北周,使分裂的北方重归一统,能力也是卓越的。可就是这样一位能力卓越的君王,却给了杨坚这样的臣子篡权夺位的机会。而其实,他是有机会早早解决掉杨坚的。
齐王宇文宪曾对武帝宇文邕说:“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请早除之。”
本来宇文邕对杨坚早存疑心,听宇文宪说后,疑心更重了。只是他并没有因此就下定决心要剪除杨坚。
宇文邕先是问计于钱伯下大夫来和,来和虽然也觉得杨坚不凡,但暗中却想给自己留条后路,所以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对宇文邕说道:"杨坚这人是可靠的,如果皇上让他做将军,带兵攻打陈国,那就没有攻不下的城防。"
正式因为这一语,为杨坚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不过宇文邕还是不放心,暗里又派人请相士赵昭偷偷为杨坚看相。
赵昭与杨坚之间关系很好,当着宇文邕佯装观察杨坚,然后毫不在意地说:"皇上,请不必多虑,杨坚的相貌极其平常,无大贵可言,最多不过是个大将军罢了。"
这一言又使杨坚度过了一次险关,并且这之后宇文邕也没有再怀疑过杨坚。之后内史王轨再次劝谏,希望宇文邕及早除掉杨坚。宇文邕也只是道:"要是真的天命所定,那有什么办法啊?",这倒不是宇文邕相信所谓的天命,只是相信了赵昭的话,对杨坚没了怀疑。
若是宇文邕听了王轨的话,历史怕是也就改写了。不过宇文邕不杀杨坚,只能算是杨坚建立隋朝的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还是因为宇文邕自身寿命不长的原因。
宇文邕确实是一位极有能力的皇帝,若是他能够活得再久一些,那么在他汉化改革下强大起来的北周,怕是直接就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哪还有杨坚什么事。可是能力卓绝的宇文邕,却没有等到那一天 。公元578年,在北伐突厥的路上与世长辞。而这一年,宇文邕才三十六岁。
宇文邕之后的两位皇帝,一个是喜怒无常的荒唐皇帝宇文赟,登基后两年便病逝。这之后即位的,乃是年仅八岁的宇文阐。
此时,杨坚的女儿成了太后,杨坚的地位也是不断地攀升,成为执掌朝政的辅政大臣。一切的一切,都给了杨坚机会。
公元581年,杨坚最终完成禅让的把戏,成功取代北周,建立最终一统中国的隋王朝。
因为这两点,杨坚最终能够取代北周。不过这其实并不是最关键的原因,最关键的原因还数北周的汉化改革。宇文泰时期便推行府兵制,就是为了提高士兵作战的积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府兵制也在不断地发展,直到宇文邕时期。
公元573年,宇文邕下了一道命令,“军士为侍官”,也就是说,地方军阀的士兵从此直属于皇帝,国家所有军队直接由皇帝掌握。
这就意味着从此以后,只要掌握了中央的最高权力,就掌握了国家的兵权。如此虽然地方军阀再对中央构不成威胁,权臣篡位的难度却低了很多。
杨坚凭借着外戚的身份,趁着皇帝幼小,很轻松的就取而代之。
可以看出,大隋朝的建立,虽然也有杨坚自身能力出众的原因,其实也是宇文邕给他奠定了基础。无论少了哪一样,历史的结局可能都要改写。不过这何尝又不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