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梁一战,秦献公中箭离世
公元前362年秋,秦国与魏国在黄河西岸的少梁山地行了一场恶仗厮杀。
战役后,魏国的统帅公叔痤被秦国的嬴渠梁所生擒。而秦献公则被箭所射伤,回营后没几天便命赴黄泉。
少梁一战,对于富强的魏国来说,并没有撼动根基,无足轻重。而对于秦国来说,确是大伤元气,已经频临崩溃的边缘。
军事羸弱、经济萧条,国内穷弱不堪,还有其他六国虎视眈眈,试图分秦。
那么,身处如此艰难的境地,新继任的秦孝公赢渠梁该做如何打算呢?
秦献公五岁时,父亲秦灵公逝世。其叔父嬴倬子倚仗兵权,借口国君尚小,便夺取国位,把秦献公驱逐出城。
在外流亡了将近30年后,秦献公才重回国都雍城做国君。即位后的秦献公决意励精图治,对秦国重振雄风。
于是,他便将国都东迁到栎阳,还放出誓言:一定要将魏国赶出函谷关!当时的秦国只是一个西方边陲小国,而魏国从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启用吴起上将军后便开始变得国富力强。
30多年间,骁勇善战的吴起率领铁骑作战无数次,终于攻下了函谷关。
二、秦孝公破釜沉舟,忍痛割爱
秦国军队曾在秦献公亲自率领下,同魏国大军展开了长期的作战。20年中大小战役不下30场,竟然很少失败。
石门大捷,秦国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将魏国人赶出了函谷关,收复了秦国东部门户。这一次的少梁大战,秦献公的本意是想彻底将魏国人赶出河西。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秦献公突然中箭身亡,难道,天意为之要灭秦?
继位的秦孝公不禁悲从心来。连年征战后,秦国兵力越来越弱,如何再继续打得下去?
这样的战争对于魏国来说只不过是一场战事,
可是,对于秦国可不行,已经不能再折腾了。六大国开始限制与秦国通商,其他中小诸侯则迫于大国威力,不敢和秦国做生意。
这样一来,秦国所急需要的粮食等物资出现了严重的匮乏,真是到了最危险的境地。
如果能停战数年,缓一缓,秦国也许还有重振雄风的希望。再看眼下的形势,国丧当前,朝局不定,如果魏国趁机卷土重来,岂不是灭顶之灾?
再三考虑之后,秦孝公决定把擒拿的公叔痤放回去,把已经夺回来的函谷关再次送给魏国。
秦孝公赢渠梁的这番操作,虽是无奈之举,也算是破釜沉舟,忍痛割爱把门户拱手相让。
为了有朝一日能让秦国强大起来,秦孝公开始广罗人才,颁布求贤令。
三、商鞅变法,秦国终成强国
数月之间,秦国求贤若渴的消息,便在天下流传开来。求贤令如同一道耀眼的火光!迅速找到了在魏国的卫鞅。
当时卫鞅正被庞涓软禁于陵园,看到求贤令后,便觉满腔抱负有施展的机会了,于是决心赴秦觐见秦孝公。
卫鞅的到来,无疑让秦孝公看到了黎明的曙光。而他的两次变法,更是成了秦国突破困境,走上强秦的途径。
卫鞅吸取了前人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经济、制度以及法律方面做了一系列改革。他的变法可谓面面俱到、彻头彻尾、大刀阔斧。
变法实施两次以后,秦国的军事力量开始强大,粮食富裕,经济有所缓和。秦孝公见卫鞅的改革措施成功了,更加重用信任他。
但卫鞅伤筋动骨的改革,极大触及了秦国贵族的利益,引起他们强烈的不满。
由于刑戮太重,这让一些大小官员对新法有些不满,不少人开始反对新法。但卫鞅毫不理会,依旧照章办事,以强劲的手腕推行新法。
卫鞅变法前后实施了10年,使秦国经济政治有了飞速的发展。当时百姓开始安居乐业,粮仓也富裕充足,军队更是日益强大。
随着秦国的国力富强,中原的诸侯国纷纷前来交好,连周天子也派使者送祭肉给秦国,封秦孝公为“方伯”。
卫鞅变法的实行,为以后秦国的称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头看看,少梁之战,让秦国失去了命脉,已无还击之力。
但反过来想,还是少梁之战,又让秦国起死回生,名动一方。其实,那时的魏国变法和楚国的变法,都是为了让国土变得更强大。
而秦国变法却不同,他是在国力虚弱,一穷二白时进行的改革,而且成效显著可见,终使秦国成为一流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