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对于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应该也有比较深刻的印象,“阴沉”、“老谋深算”、“隐忍”,这些形容词也就成为了他的代名词。
不过最能体现司马懿实力的,应该不算和诸葛亮的对抗,毕竟魏国的势力本来优于蜀国,再加上一些胜仗本来就是以守待攻,或者并非司马懿所打。
司马懿有多狠?而发生在238年的魏灭燕之战,才应该是司马懿的高光时刻。
早在东汉末年,趁着中原大乱,公孙度父子成为辽东太守,逐渐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割据势力,拥有了从山东半岛东莱诸县,西抵滦河流域,北至鲜卑、夫余的广大土地。尽管在魏国建立后,公孙家名义上服从魏国,其实却保持了相当强大的独立性,更是和东吴暧昧不明,来作为对魏国的牵制。
随着234年诸葛亮的去世,魏国总算少了一个心腹大患,立刻准备对辽东进行用兵,此时曹真、曹休等大将先后去世,征讨辽东燕国的任务,自然也就落到了司马懿的手上。
238年,根据曹睿的命令,司马懿征召青、兖、幽、冀四州大作海船,调集4万名士兵开始准备平辽,这场战役并不容易,在此之前,魏国将领田豫以及毋丘俭等人先后率兵讨伐,然而公孙度凭借地利优势,多次让魏军无功而返,而此时的魏国又要提防孙吴方面的援军,主力更是不能轻易调动,因此司马懿带的4万人马,显然也有些捉襟见肘。
然而在出征之前,当魏明帝曹叡询问需要多久时间的时候,司马懿却自信满满地说道:“往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如此,一年足矣。”
从如今来看,多少有些不科学,司马懿大军单单是出发,就需要一百天的时间,然而他如何能够在百天之内,击败严阵以待根深蒂固的公孙家族呢?
首先司马懿便是不走寻常路,他并没有按照之前曹操通过卢龙道征讨乌桓的路途,而是沿着海路走傍海道直接指向辽水,此时的公孙家族,才仓促明白司马懿的布局,重新构筑防线,然而司马懿在抵达辽东之后,多将旗帜树立在了辽河的南岸,虚张声势,然而在暗地当中,却悄悄带领主力从辽水下游泛舟潜渡。
当辽东势力察觉不对劲的时候,司马懿的骑兵已经是直取襄平大本营,将其团团围困。城内公孙家的兵将虽然多,但是却突围不出,而粮食又日益减少,无奈之下,只能请求择日投降,然而司马懿并没有同意这个请求,公孙度带着几百名骑兵前往东南方向逃跑,很快就被司马懿赶上并杀死,而在此之后,司马懿更是大开杀戒,将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斩首,杀死将军毕盛等二千多人。
一时间风头无几,至于魏国的名声也传遍海内外,从东北半岛的政权高句丽、扶余濊貊,远到日本的邪马台国,纷纷派遣使节进宫,然而得胜的司马懿,却做了一件让人感到不理解的事情,此时辽东已经进入冬天,官府为此准备冬衣提供给部队,然而司马懿却并不愿意让他们穿着,有的士兵仅仅只有单衣,恳求发放棉袄,却照样被司马懿以“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的借口冷冰冰拒绝。一时间魏国的队伍中,也是怨声载道。不少人在严寒当中冻死。
然而当京城当中的曹睿听到了这个消息,却并没有说什么,反而派遣死者前往蓟犒劳司马懿,还将懿食昆阳两县当做了他的封地。
为何宁可士兵冻死也不发棉衣,11年后才知其老奸巨猾,249年,此时魏明帝曹睿已经去世,司马懿却发动高平陵之变,从此大权落入司马家族之手。对于司马懿来说,面对经常猜忌他的曹魏君臣,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只能是自污名节,以求平安,这样才能让曹家宗室放心,无论是克扣士兵,又或者是诈病曹爽,都是如此,而他也笑到了最后。
司马懿有多狠?宁可士兵冻死也不发棉衣,11年后才知其老奸巨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