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是我国最早的圣君,他们对于帝位的传承是“禅让”,也就是能者居上,这样的精神让后世很是称颂。后来建立封建制度后,就再也没有听到过什么“禅让”之事了。
坐上“天子”之位,还能放弃权力的诱惑,这就有些匪夷所思了,谁不向往那至高无上的权力,拥有了它,就拥有了主宰天下苍生的生杀予夺之权。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实现了统一北方的梦想,而汉献帝在此时,也只是一个傀儡而已,站在幕后操纵一切的,还是曹操。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他一旦去世,汉献帝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曹操前脚刚走,他的儿子曹丕就继位为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宣布退位,将皇位“禅让”于曹丕。
当然曹丕也不能表现得过于热情,总是要推辞一番的,说一些诸如我年轻,没有工作经验之类的客套话,当然客套话说完,也不能来真的啊,就一边推辞一边坐上了那个辉煌的“宝座”。逆风解语
十月二十九日,曹丕受禅登基,改国号为魏,改元黄初,为魏文帝,并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十一月一日,曹丕废除汉献帝改为山阳公。至此,东汉王朝正式结束了它的生命。
明明是逼迫,为何还要如此大张旗鼓呢
其实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哪里是心甘情愿的拱手相让,这分明就是刀架在脖子上的“强取豪夺”。
从曹操那时开始,就已经开始了劫持,到曹丕继位,才让汉献帝心中的“石头”落地。
就像一只鸡被关在笼子里,迟早有这么一天,可是就迟迟不下刀,这又是为何呢?这当然不是曹操父子心慈手软。原因很简直,在古代“篡位”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是一件有“污点”的事情。
所以曹操终其一生也没有对汉献帝下手,只能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时候曹操的时机不成熟,天下未定,暂时无法抛开汉献帝这颗棋子,所以只能站在幕后,等天下大局稳定之后,汉献帝就没有实际作用了,曹丕就会把他踢出局去。
“弑君”、“篡位”这种行为在古代意味着非正统,道德、舆论都会让统治者坐立不安,还没有登基就被标注上“逆贼”,是很难服众的。
而如果用了“禅让”这一招,什么原因都顺理成章了,所以“禅让”是最好的掩盖。
如何让“禅让”顺理成章呢逆风解语
汉献帝“禅让”的过程也是曲折起伏的,大概的流程是这样的,前期是臣子们去劝说,比如此时只有您是最佳人选,这天下离开您,就没法转了,如此这般吧啦吧啦的一番吹捧。
曹丕其实心中早就乐开了花,但是他不能直接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就很委婉地告诉臣子们,这事不能大家在这里说,要让汉献帝自己提出来,这样才顺理成章,免得天下人诟病。
众位大臣也觉得此事合理,于是就去汉献帝面前聒噪,又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是威逼利诱,反正用尽手段,汉献帝也觉得没有必要僵持了,从曹操开始,这个皇帝就坐得没有滋味,现在能让就让吧。
汉献帝迫于无奈,只好写了“退位诏书”,打算让位于“贤者”。可是,写完诏书还不算,还三番两次去恳求于他,曹丕一直装腔作势,坚决推拒。
其实,就算汉献帝不“禅让”,凭借曹操东征西讨打来的天下,也足以让曹丕称王,曹丕所继承的产业有多大呢?东向兖州、徐州,北至幽州、冀州,西到凉州,南至荆州北部等地。逆风解语
曹家的天下可以说是曹操白手起家打出来的,至于汉室江山,早就在三国烽火狼烟四起时,丢得差不多了。
汉献帝即使再不甘心,也只能让出帝位,他不服气又怎样?天下豪杰也不会听命于他,他只不过是一个傀儡天子,这个头衔要不要又有何打紧?
由于政治原因,曹丕并没有杀掉禅位的汉献帝,而是让他活到终老。
所谓的汉献帝“禅让”,只不过是政治需要,曹丕想借这个理由做一块遮羞布,让自己登上帝位的时刻更加光彩一点。
图片皆来自网络,若有侵权必删除逆风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