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当皇后的时候,姑妈不疼,皇帝不爱。好不容易当上太后了,却又背负“断送祖宗江山”的骂名。更可悲的是,她在退位让国的第二年,就染病去世了。
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六日,18岁的光绪帝大婚。他的皇后,正是由慈禧太后钦定的叶赫那拉·静芬。
叶赫那拉·静芬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她的父亲桂祥是慈禧太后的亲弟弟。
静芬比光绪帝大3岁,他们一个是慈禧的妹妹的儿子,一个是慈禧的弟弟的女儿,一对表姐弟结为夫妻,也是慈禧太后的亲手安排。
这对表姐弟早在幼年时就一块玩耍,静芬总是一副大姐姐的模样,处处让着这位弟弟。
后来同治帝早逝,再加上同治帝膝下无子,年仅4岁的光绪便被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赶鸭子上架,进宫当了皇帝。
等光绪帝到了婚配的年纪,户部将满清八旗贵族的秀女名单放在慈禧面前,慈禧看都没看,就直接点名了她心中的最佳皇后人选,也就是她娘家的亲侄女静芬。
此时的静芬20岁出头,她个子瘦削高挑,但形态却并不好看,一副含胸驼背的模样。整个人看上去也比较木讷,而且,只要她一张嘴说话,就露出一口大龅牙。
说句不好听的,在八旗女子里面,随便挑一个都比静芬漂亮。
慈禧太后选中静芬做皇后,原因也很简单。
静芬的性子软弱,又没啥主见,比较好“拿捏”,这是慈禧最欣赏的部分。
另外,静芬是慈禧的亲侄女,让她做个耳报神什么的,她肯定也不会胳膊肘子往外扭。
光绪帝虽孱弱,但他不傻。皇后是太后帮他选的,他自然对这位皇后处处设防,用情不深。
就连他们的新婚之夜,也充满了悲凉和尴尬。
光绪帝大婚的当天夜里,慈禧太后派了四个王妃命妇在喜帐后听房,没想到,本该琴瑟和鸣的夫妻,竟然一个唉声叹气,一个痛哭流涕。
光绪帝扑倒在皇后的怀里,嚎啕大哭地说道:“姐姐,我永远敬重你,可是你看,我多为难啊!”
只听静芬叹气道:“这也是你们家的德行。”
原来,光绪皇帝患有“天阉”之症,也就是生来没有男性方面的能力。
新婚之夜,隆裕见到这种情况,当然会感到绝望,唉声叹气在所难免。
而光绪帝呢,本来就因为皇后并非心中所爱,婚姻被人摆布而心有怨愤,如今洞房中被迫揭开伤疤,也要又恼又羞。
很快,静芬就为自己那句耿直的叹息买了单。
她在新婚夜一句话刺伤了光绪,之后的婚姻对她来说,只是一个空壳。
大婚后的第二天,光绪帝就开始冷落皇后。
他爱上了天真烂漫、思想开阔、机灵可爱的珍妃。
珍妃当时只有13岁,她眼神清澈、明眸皓齿不说,性格活泼,还接受了新思想的教育。
光绪帝和珍妃相处时,两人丝毫不避讳繁文缛节,非常亲密自然。光绪皇帝也不召幸任何后妃,整日与珍妃腻在一起。
史书描述道:
“光绪大婚之后,隆裕皇后逐渐失宠,而瑾妃与光绪相处漠漠。惟珍妃生性乖巧、讨人欢喜,工翰墨会下棋,日侍皇帝左右,与光绪共食饮共玩共乐,对于男女之事毫不在意。”
光绪帝对珍妃过度偏爱,让身为后宫之主的皇后十分嫉妒。静芬对于自己的失宠原因毫不自知,她将自己不得宠的原因归咎于珍妃。
同时,静芬还跑去找姑妈慈禧哭诉委屈,诋毁珍妃。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多年,却最痛恨后宫女人干政。珍妃与光绪帝的聊天内容各种百无禁忌,也经常讨论一些政事,给光绪帝打开思路。这些自然是逃不过慈禧的耳朵。再加上光绪帝对她的偏宠,她早就盘算着要给珍妃一点“颜色”看看。
本来慈禧对珍妃就一肚子不满,再加上皇后这么一挑拨,慈禧更是火冒三丈。她便找了个机会,命人掌打珍妃,将其从妃位降为贵人。
后来,慈禧又将珍妃打进冷宫,光绪皇帝也被禁足于瀛台。
皇后静芬奉命每月来探望他,光绪皇帝也依旧对她冷落,二人之间无话可说。
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太后借机将珍妃给投井了,静芬这才除掉了最大的情敌。
静芬本以为珍妃去世了,她就可以得到一些宠爱了。没想到光绪帝依然不爱她,甚至在回京之后宁愿独自一人,也不让皇后侍寝。
1908年,光绪帝在囚禁中去世,死时年仅37岁的光绪帝去世后不到一天,慈禧太后也跟着去世了。
静芬也从媳妇熬成婆,当上了大清的隆裕太后,并以太后之尊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去世前,她拥立光绪帝弟弟醇亲王载沣两岁的儿子溥仪为帝,而溥仪的父亲载沣则成为摄政王,与静芬一起成为朝政实际控制者。
此时的隆裕太后已经40岁,虽说前半生寂寞煎熬,但好歹成为了人上人。但她没想到的是,当时的大清朝已经到了内忧外患的垂死边缘,她的日子也不好过。
由于摄政王载沣则党羽众多,隆裕太后根基薄弱,也没什么话语权,所以载沣成为了清朝实际上的掌控者。
隆裕太后也尝试过拉拢官员,但效果甚微。无奈之下,被架空的她,只能潜居后宫,一门心思抚养年幼的溥仪。
三年之后,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督抚纷纷宣布独立,载沣见形势不可逆转,于是辞去摄政王之职,将烂摊子交给了隆裕太后。
载沣这时候交出权力,说白了,他就是为了摆脱骂名,让隆裕太后成为了“替罪羊”。
1911年12月7日,隆裕太后曾与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在养心殿内进行了一长达1个小时的谈话。
这次谈话,不是势均力敌的维权,而是以隆裕太后为代表的清政府的妥协。
隆裕太后十分诚恳地对袁世凯说道:“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
接着,她任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委托唐绍仪为议和代表,负责与南方各省进行和平谈判。
不到一个月,全国各地呼喊清帝退位的声音越来越大。隆裕太后慌了,她再次召来袁世凯和国务大臣共商国是。
谈话期间,隆裕太后多次落泪,她最终表态:“我全交与你们办,你们办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你们。皇上现在年纪小,将来大了也必不怨你们,都是我的主意。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
隆裕太后已经做好了最坏打算,那就是答应让溥仪退位,实施共和制度。
这一天很快就来临了。
公元1912年2月12日,6岁的小皇帝溥仪跟着隆裕太后去上早朝。
乾清宫大殿内,并没有看到袁世凯的身影,大臣们穿着平时的朝服静静等候着。大家都心知肚明:今天是清王朝颁发退位诏书的日子。
还没等太后开口,袁世凯的亲信胡惟德就按耐不住了。他上前一步说道:“奏请太后,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因病未能起身,特委托臣前来向太后与皇上请安。”
隆裕太后也听懂了他的用意,她语气平静地说道:“袁世凯为国尽职尽责,我大清全仰仗他的力保才能延续到现在,今日我就按照最初的议和条件,颁布退位诏书,其他事情都交给袁世凯处理吧!”
隆裕太后话音刚落,胡惟德就连忙朝小太监瞪了一眼,小太监心领神会,连忙将退位诏书呈到了隆裕太后的案前。
只见退位诏书中写: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看到这份诏书 ,隆裕太后强忍的情绪瞬间崩塌,她再也控制不住决堤的泪水,抱着6岁的小皇帝嚎啕大哭。
这一刻,隆裕不再是那个时刻优雅从容的太后,而是像一个面对家园失守,手无寸铁的弱妇人。
在胡惟德的旁敲侧击下,隆裕太后最终还是拿起了章,重重的盖在了诏书上。
章子盖完,仪式也就正式结束了。
隆裕太后仰望着殿堂的天花板,大声喊道:“我愧对列祖列宗啊!”
见隆裕太后如此伤感,堂下的老臣也乱作一团,“扑通”跪地。
胡惟德拿到盖好的诏书,审视无误之后,这才安心地舒了一口气,他向太后行了个礼,就匆忙赶回去交差了。
剩下的大臣,也都六神无主地退出宫殿。
隆裕太后抱着小溥仪,在龙椅上静坐了良久之后,这才在太监的搀扶下,缓缓地走出了养心殿。
也许是伤心过头,隆裕太后没走几步,就踉跄地摔倒了。太监见此连忙上前搀扶,并将其送回寝宫。
这一整天,隆裕太后水米未进。
年幼的小溥仪尚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他依旧如孩子般天真,在宫内玩得不亦乐乎。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长春宫病逝,享年46岁。
隆裕太后去世的前一周,她刚过45岁的寿诞。
当时,袁世凯派他的专使梁士诒,用外国使臣觐见的礼节祝贺。宗室王公大臣则大多回避,不肯入贺,殿上只有寥寥几人。
隆裕见此凄凉景象,心中愈发悲哀。她本就有病在身,回到长春宫后就直接一病不起了。
隆裕在寿诞结束后的第二天晚上,仿佛回光返照一般,竟然十分地清醒,她召来年幼的溥仪,抚摸着他的脸说道:
你虽生在帝王家,可如今国亡了,皇额娘又要死了,不能再照顾你了,往后你要自己照顾自己了。
7岁的溥仪还听不懂“亡国”和“丧母”的意思,但他看着隆裕哭得伤心,自己也跟着掉眼泪。
第二天,隆裕太后就在长春宫与世长辞了。
颁布退位诏书才一年,隆裕太后就去世了。外界也开始传言,说是袁世凯将隆裕太后逼死的。
为了自证清白,袁世凯赶紧让人去调查隆裕太后的死因。
通过对张仲元为首的七名太医开出的药方进行查验,袁世凯得出了结论:隆裕太后是被庸医害死的。
随后,《盛京时报》也刊登了有关隆裕太后去世的说明:
虽然隆裕太后向来都有慢性病,但是并不严重,经过太医张仲元等诊治,判定为鼓疾(我们今天所说的肝腹水),不许太后饮水。
据溥伦说,自从太医判定太后得了鼓疾的两个月里,太后每天都口渴异常,但太监都不给她水喝。有一天太后实在渴得不行了,直接将漱口水吞了下去。
太医不仅不让太后喝水,也不让他见风,所以寝宫里的窗户都用棉廉堵住,由于天冷,房内又烧有煤炉、电炉,屋里都是一氧化碳。
这篇报道,为袁世凯证明了清白,也将隆裕太后的死因进行了解释说明。庸医误杀确实可恨,但隆裕太后的早逝其实也是命中注定。
根据目前留存的清宫档案中的隆裕脉案,可得知,隆裕从大婚后就一直有肝气郁结的毛病,最严重时还出现呕吐不断的症状。
尽管宫中不缺医术高明的太医和名贵药材,但隆裕的症状却一直不见好。毕竟,这个病和心情有很大的关系。
事实上,不论是当皇后,还是当太后,隆裕从来没有真正开怀的一天。
她年轻时候起,就不得圣宠。在宫里虽说有姑妈慈禧撑腰,但慈禧只考虑自身利益,对隆裕也是横竖看不顺眼。后来又被臣子甩锅,以她之手断送了大清朝。
她心中的苦闷和压力,也只能悄悄找弟弟倾诉。
隆裕的弟弟在任御前侍卫时,曾有一次与隆裕单独见面,发现这个皇后姐姐才入宫没多久,看上去竟然好像老了十几岁。
隆裕对弟弟说:“我虽贵为皇后,但事事必须小心谨慎,老太后比皇上对我还严厉,我只要稍微有点疏忽,定会死无葬身之地。”
为了消磨宫中的寂寞长夜,隆裕还养成了一个每晚睡前嗑瓜子的习惯。
长期的肝气郁结,再加上睡前的饮食习惯,如此一来,肠胃就出问题了。
她经常消化不良,胃口也变得极差,最后发展成了肠胃病。
美国传教士赫德兰在中国生活了20年,回国后写了《一个美人人眼中的晚清宫廷》,里面对隆裕的描述是这样的:
她长得一点都不好看。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她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皮肤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
书中所描述的隆裕的模样,与隆裕的处境和身体状况是十分吻合的。
“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说明她在宫里过得十分苦闷,“瘦骨嶙峋”说明她身体并不是很好,“皮肤灰黄”说明她肝脏不是很好,“牙齿大多是蛀牙”则与她长年嗑瓜子有关系。
隆裕的葬礼,也十分冷清寂寥。
当时来致哀的人数,不超过三十。不过这也属情理之中,毕竟清朝已经亡了。
如此这般也就罢了,谁知道袁世凯又搞出标新立异,弄了个“外国君主最优礼”,要求文武官员包括自己都要戴黑纱27天。
同时,袁世凯还指定专人来处理隆裕的丧葬,并拨款100多万作为隆裕的丧葬费。
隆裕的一生,是被皇帝丈夫厌弃的一生,是被太后姑母嫌弃的一生,是被贪婪的臣子当作棋子的一生。
她不漂亮也无才能,这样一个没有存在感的人,却被历史的洪流推到了台前。她被逼着做了大清的“罪人”,但却成全了革命,在关键时刻避免了中华民族陷于内战南北分治。
她对现代历史进程的贡献,正如中山先生所言:“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民国当然有优待条件之酬报,永远履行,与民国相终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