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千山万水,中国血脉不改》
中国人一向怀有深厚的乡土情结,“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即便漂泊海外,无论得意还是失意,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故土,渴望回到心中的家园。近年来,韩国发生了一则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个田氏家族跨越千山万水,千里迢迢回到中国来认祖归宗。这个家族在韩国已经有367年的历史,那么他们究竟是不是真正的中国人呢?他们的祖先又是如何流落海外的呢?
故事要从1637年说起,那时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在皇位上坐了十年,而他的对手皇太极带领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将明朝附属国朝鲜纳入囊中,随后又大举入关。在这个动荡的时期,田好谦家是鸡泽县中风正村的人,祖上或多或少有人做官,引起了邻村董士元的注意。董士元偷了他家的一笔钱,但没多久董士元因战争而身亡,而田好谦在一块木板上漂流到了朝鲜。在朝鲜,他不会说朝鲜话,只能先去一所学校当伙夫,但因其气度非凡、见识渊博,很快成为了学校的老师。田好谦的名声传遍朝鲜,他还被封为通政大夫、龙骧卫副护军。他在朝鲜组建了家庭,生下了四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担任了大官。尽管事业和家庭都得意,他也难免思念起自己脚丈量过的故乡。
在他临死前,田好谦叮嘱孩子和门生李翊臣,希望有一天能将自己的遗像带回故乡。正好在公元1706年,田好谦的儿子有了向清朝朝贡的机会,他带着一幅画像和一封书信来到了故乡,将这些交给了在京城做官的田氏儿女。田氏家族也将这位流落海外的族中子弟的画像放在了家中祠堂,而书信也被郑重地收留了。每年,田氏家族都会过中国传统节日,墓碑上刻着“广平府田氏”,告诉后人他们是中国人。然而,由于战争和距离的影响,他们几乎没怎么联系河北的亲人。
直到2004年,田文俊与家乡的亲人取得联系,并在鸡泽县认祖归宗。他们带着家中的族谱、字画来对接,查完族谱的时候,热泪盈眶。他们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田文俊甚至带着韩国的一些公司来鸡泽县做生意,帮助家乡的人们发展经济。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他们捐资建立了小学,设立了奖学金来鼓励那些有才华的田氏后人。
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告诉我们,就算跨越了十几代,跨越了几百年,骨子里流淌的中国血脉是不会变的。即便生活在异国他乡,家乡永远是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牵挂。这种乡土情结是中国人独有的,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血脉相连的家园永远是他们心中最深沉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