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余论史
编辑|老余论史
秦始皇
(公元前259-210年),本名
嬴氏
、名政,为秦庄襄王之子,13岁继承王位,
39岁
加冕为皇帝,终结了春秋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开创了一个多少数民族的大一统王朝。秦始皇自立为皇帝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在
政策
上,他实行了皇帝统治,
废除了封建封建专制,
实行了
郡县制
。在
军事
方面,在北方
修筑长城
,抵御北方的匈奴;南通、以定百越的灵渠;大修驰道,为的是使国家和人民能够通行的道路。语言方面,
统一语言
。在
经济
方面,则是
度量衡
的
统一。
他创立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绝对集中式的政权体系。其中,废除
封建制,行郡县制
的政体,
特别引人瞩目。
一、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的讨论与实施
在
封疆大吏
和
郡县大吏
之间,秦帝国内曾经发生过两次激烈的争吵。第一次是在
秦始皇26年
(公元前221),
宰相王绾
上表:“诸国刚刚被灭,燕,齐,荆地远,不能设王位,也不能用来填补。还望陛下允准。”只有
李斯
不同意,在他看来,周的贵族都是以家族为单位的,所以他们的子嗣大多都是一个姓氏,互相残杀,就是皇帝也不能阻止。如今皇上一统天下,应当废除封建制度,改为郡县制度。秦始皇也是这样想的:“当世界上的人都在激烈的战争中战斗,所以才会有诸侯。赖宗庙,待得世界安定,再建国,此乃建军之道”。故而,三十六州被划分为三十六州。第二次是在
秦始皇34年
(公元前229),大夫齐人淳玉岳向秦始皇进言,为避免田氏代替齐国的悲剧再次发生,为
秦始皇与李斯
所不齿。
在
秦王朝,废除封建,行郡县
,这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总潮流,但由于废除封建的突然性,使得社会组织缺少了一个与之相匹配的社会组织。用吕思勉的话来说,就是:“废除封邑,行郡县,这是最清楚不过的,但这一条,却是万万不可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循序渐进的,而那些心浮气躁的人,是无法用来治理国家的。”
所以,秦王朝为何要废除封建制度,行郡县制度?主要有以下两点理由:
首先,这与历史悠久的
大秦王朝
有着密切的关系。秦人立国,自
秦襄公
开始,已有500余年,而自商鞅改革,则已有
100余年
。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建立,是多么的艰难。所以正是由于
秦始皇立国
这么久,才急不可耐地坐收渔翁之利。
其次,秦王朝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废除封建主义,与其
治理国家的理念
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这是秦朝一统的起点,也是法家的基石,也是秦朝建立的基础。法家提倡的是国家灭亡,而国家灭亡,就等于废除了封建。而
“法家”
则是反映了由
封建主义到官僚主义的转变
,顺应了秦统一中国的时代需要,也是秦建国后统治政权的一种主要手段,从而形成了一个与之对应的阶层,即“文”、“法”等。秦帝国的政体与运转,就是建立在这一阶级之上。明法成是衡量官员好坏的标准,即使是帝王,也要向法家学习:“高受诏,教习胡亥,用法律,用了几年,未有过错。
二、封建制与郡县制的对抗
齐国
在韩赵魏楚齐等六国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保持了
周制的制度
,这一点亦比较容易接受。田氏之所以能取代齐国,主要是因为封建制度下,贵族地位下降,士族崛起的缘故。与封建制度配套的封建制度,导致了地区权力的分散。秦朝一统中国后,形成了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官僚政体,其权力之大,已经不再允许诸侯制的出现。那县由官府直接管理,取代了贵族们的世袭领地。在这种情况下,
郡县制度
与
封建封建制度
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对立。它的对抗表现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六朝复辟,另一个则是法律的争论。
1.六国复国。
在秦一统六国的过程中,没有体现出
孔子
“
兴灭国,继绝世
”的政德。秦的“一统天下”之举,给自己的国家造成了很大的麻烦。陈余以“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後世”之名,斥责了王朝君的暴行。而秦始皇称帝之后,则是“律法严苛,惩治有增无减……更设官治直道与驰道,劳役甚多。”于是,在
秦代十三年
之后,由
陈涉
率领反抗秦王的农民起事,并借着
“张楚”
之名,将
六个诸侯国家一一收复
。
这可视为
六国反抗秦国灭亡
,废除封建制度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所谓的复国,就是六国权贵们对自己封建思想的一种肯定。很显然,封建制度在那个时候还是存在的,一旦有了转机,就会顺水推舟地重新建立起来。
陈胜吴广
等人发动的
农民暴动
,最后发展成为六国联合讨伐秦国的一场战争。
2.儒家与法家的论战。
从某种意义上说,
分封制
与
郡县制
之间的对立,就是
儒学
与
法家
之间的对立。刘邦西往长安,一路畅通无阻,看来其他六国对秦帝国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这是因为秦建立郡县制度不久,当地的力量还不够强大。而在东方六国,则是以
“礼”
为尊。在秦国一统天下之后,泰王朝的法律制度与东方六国的儒学制度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失,当时的邹鲁滨泗地区,
仍保留着周公之风
,民好儒学,而又精于礼仪。
六个国家的王公贵族
对奉天王朝的中央政权依然有很大的潜在危险。他们最讨厌的就是奉朝的政体,也就是文更政体。
魏国著名学者张耳和陈余不愿入朝为官,是反对秦王朝的一种表现。“秦灭韩,天下大乱。良年少,不为宦事韩,岂有此理?韩破良一家三百口人,兄弟之死,无人埋骨,他们拿出全部身家,请人来刺杀秦为韩报仇“
陈涉
造反后,六国的王公大臣们,都在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一定会光复国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家族反对
法家
的时代。
三、汉朝郡国并行制
秦末,
楚国项氏
率领六个诸侯合纵,与
汉王刘邦
战。
项羽
虽在巨鹿之役击败了秦大军
章邯
,却被刘邦击败。史上关于刘胜项的失败,都说关键在于用兵不当。陈平又说:“项王不可信任其所任用之人,而其所爱之人又不是诸项之兄,纵然有才干之人,亦不可为,则平自楚。”汉朝的
皇帝刘邦
也是这么想的:“在战场上,我是比不上在战场上的。安邦定国,安民定财,稳定军心,这一点,我都比不上萧何。以千军万马而能打,以其所能打而能攻,以其人之所能及,我自不及韩信。这三个字,皆人杰也,我若能用,我便能征服整个世界。项羽若有一人不能使用,则是他自认已经被我俘虏了。”
秦帝国的覆灭
,
项羽的战败
,已经说明了
王公贵族的衰弱
,废除封建主义的历史使命,不是他们能够完成的,必须要有更高层次的人,才能从这段时间里,寻找到自己想要的出路。刘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身后有一群普通百姓,他们为自己寻找到了一个出路,从而形成了
汉朝文官、武将
的局面。
在封建主义的支配下,
汉朝
仍然遵循
封建主义
,对有功之人给予特殊待遇。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封建制度对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是多么的深刻。汉代延续封建社会的一些理由,在那个时期也许并不为人所知。
秦废封建主义
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对
汉代的君主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示。
汉初的延续
,无疑是对秦骤废封建的一种反抗,而平行于国家的制度,则是汉朝对秦废封建的一种弥补,是一种融合了
诸侯制度与封疆大吏制度
,是一种有意识地践行着历史发展的渐进式法则。但历史的发展趋势却不会因为这一点而变化,
汉景帝和汉武帝
先后废除了皇帝的爵位,颁布了
“左官之律
”。
结语:
废除分封制、行郡县
,既是宋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由之路,也是一种集中的官僚制度所固有的需要
皇权、贵族、官僚
构成了
中国传统政治格局
的三大动力,其中皇权倾向于官僚,而不是和贵族合作。秦帝国废除诸侯,行郡县,改为官吏,对中国政体的发展,其历史性的功绩,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当时在“法”的指引下,秦王朝废除封建主义的举措过于仓促,致使整个社会缺少了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时期。从这一点上来说,
大秦的兴盛
,就是因为
法家
。
秦帝
之所以被镇压,就是因为他是唯一的智者。
我们都清楚,从秦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八百余年的时间了,在没有充分考虑到这种变化的情况下,
秦
就这样“废封”,“行郡县”,显然是不应该的。在秦王朝成立之后,还在提倡法律,却没有实行“文治”,这给自己招致了灭顶之灾。只有在一个相对轻松的政治氛围和政治理念下,秦王朝才能从分封制过渡到郡县制,从而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此一
嬗递
绝不可能是由一个已经衰败的封建领主来完成的,必须要有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也就是平民,在新的学说的指引下,寻找一个出路,从而完成这个嬗递的过程。特别是通过县与县的平行制度来达到这一目的。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历史发展的证实。
从中国封建专制的演变来看,每一种专制的废除都有它的来龙去脉,只要掌握了这一演变的渐进式的规则,就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