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雅克萨之战结束后,清廷与沙俄开始进入谈判阶段,但是清廷与沙俄的第一次接触并没有成功。
因为负责前往尼布楚谈判的大臣索额图、佟国纲等,走到半路赶上噶尔丹与喀尔喀蒙古的战争,只好达到回府等战争结束再说。
不过索额图虽然没有抵达谈判地点,但是他让下属甲喇章京索罗希,给俄国特使戈洛文送去一封信。
信里主要是指责沙俄无理入侵清朝边境的罪孽。
然而信里还列举了这样一件事:
“(罗刹)更率军至呼玛尔一带,伏击我四十名勘察人员,掳走名克沃截者一人。”(《戈洛文出使报告》)
这就是几乎不见于史册的“呼玛尔河口遭遇战”。
42名清军八旗兵撞上三四百哥萨克军,双方随即爆发一场惨烈的遭遇战,这小股八旗兵成功从罗刹包围圈中突围出去。
这场战斗到底是怎么回事?少量八旗兵为何能突破多数哥萨克的包围?双方战绩到底谁胜谁负?
1、八旗披甲兵撞上了大股罗刹兵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在第一次雅克萨之战结束后,沙俄军队在清军的围攻下被迫投降。
康熙帝本着让沙俄“畏威怀德”的想法,并没有对投降的沙俄军队进行清算,反而是不久后便将其遣返回国。
清军在将雅克萨城堡拆毁后,仅留下少数兵力进行巡哨防御,主力部队随即便撤回宁古塔等地。
然而这就给了贼心不死的罗刹机会。
前面已经向清军投降的沙俄首领托尔布津,在被释放后半路遇到了增援的沙俄军队,随即一个回马又杀回了雅克萨。
重新占领雅克萨对附近部族进行劫掠。
很快附近的部族就不堪其扰,将罗刹卷土重来的消息汇报给了清军,然而清军并不能确定该情报的真伪。
就要求当地人捉拿一名沙俄人员或哥萨克,来证明他们提供情报的准确性,并据此制定相关的反击计划。
最终当地猎人生擒了一名沙俄探路人员,宁古塔方面的清军很快对这位“舌头”进行审讯,从他的嘴里得知了如下的情报。
“在阿尔巴津县一个村庄,捉到一名俄国人。这名俄国人在询问时供称:阿尔巴津(雅克萨)已重建为一座土城,城内有军役人员一千五百名,不久还要从涅尔琴斯克(尼布楚)派来一 些军役人员。”(《十七世纪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史料》)
这则从沙俄军人嘴里获得的情报,让黑龙江将军萨布素非常重视,为探明这一情报的最终真实性,他下令给黑龙江副都统温岱等人,要求他们立即派遣清军前往雅克萨侦查。
副都统温岱接令后不敢怠慢,立即决定从屯驻在雅克萨附近的达斡尔“五百官兵”中,抽调八十名披甲兵前去侦查。
但是八旗达斡尔佐领却向温岱表示,他们压根抽调不出八十名士兵,但是可以派出40名八旗兵过去查看。
“今值春季,膘壮之马难足百六十匹,仅可得八十匹。愿选章京二员,领催披甲四十名前往。”(《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
得到温岱的准许后,镶黄旗达斡尔佐领额勒颇澈,与正黄旗达斡尔佐领塔勒呼兰,带领40名披甲士兵接受了任务。
出发前副都统温岱叮嘱他们,此番任务主要是侦查敌情而不是交战,所以假设遇到敌军阻拦的话。
千万千万不能够跟罗刹交手,直接拍马跑路往回赶就完了,只要跑回来照样给他们记功。
结果温岱的嘴就跟开光了一样,这42名达斡尔八旗官兵还没有赶到雅克萨,就真的跟以一大伙沙俄军队撞个正着了。
2、靠精湛骑射从正面血战突围!
这批八旗兵侦查小队在接受任务后,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月二十六日,自墨尔根出发前往雅克萨查看敌情。
前八天都是一路畅通没有发现敌军踪迹,结果第九天也就是三月初四日,行进到呼玛尔河口的八旗兵,突然跟一伙赶来的罗刹兵迎面撞上。
当然这批八旗兵本来是可以避免遇上敌军的,主要是他们在河边发现罗刹人马的踪迹,佐领额勒颇澈等决定顺着踪迹查看。
然后不但跟罗刹兵撞个正着,而且似乎是落进了罗刹布置好的包围圈,因为他们很快就被罗刹包围了。
“发现人马之迹,我等往验,见其尚新。顺此搜索时,为罗刹包围。”(《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
此时的清军八旗达斡尔官兵,连佐领加披甲总共才42人,而出现的罗刹及哥萨克,却足足有三四百步骑之众。
这伙八旗兵因为只是奉命侦查,所以身上携带的武器并不充分,主要远程打击武器就是弓箭而已,其外还配有刀枪等近战兵器。
而这群罗刹和哥萨克却全都带着火枪,而且三四百人里至少有一半是哥萨克骑兵,双方无论是兵力还是火力都相差悬殊。
不过好在这伙八旗兵出发前,每人除了坐下骑得有一匹战马外,身边还牵着一匹备用的战马。
所以在发现被敌军合围后,他们立即从下马换乘备用战马准备厮杀,于是乎一场激烈的突围战爆发了。
如果是正面硬冲的话肯定折损很大,甚至于还导致侦查小队全军覆没,所以佐领塔勒呼兰稍作观察后,就制定了一个比较简略但很有效果的突围方案。
那就是从拿战旗的罗刹兵那里突围,自己一马当先的吸引罗刹火力,其他披甲兵紧跟在自己后面厮杀。
只要自己能冲出来一个缺口,其他人就能顺利地跟着自己冲出去。
“取其纛而杀出,余先往,尔等随进!”(《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
在摆好战斗队形后,塔勒呼兰一马当先的向敌军发起冲锋,在距离敌军稍近时搭弓射箭,一箭就把扛旗的罗刹兵射翻在地。
趁着敌军失去旗手发生扰乱时,塔勒呼兰拽进弓弦又是一箭射出,又成功把一名罗刹放翻在地,然后顺利地从缺口突围出去。
结果他回身一看就蒙圈了,因为自己的手下还在包围圈里,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跟紧自己的步伐,仍然是各自为战的胡乱冲突。
于是塔勒呼兰只好拍马回阵搭救,大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
然后他就被罗刹集火开枪,坐下战马被当场击毙,于是塔勒呼兰步行厮杀遇到队友搭救,换上马再次指挥众人进行突围。
既然上次一人突围大缺口的计划失败,那塔勒呼兰干脆放弃了巧计突围,而是直接指挥众人跟罗刹来一波硬刚。
当然说是硬刚也不准确,其实就是凭借八旗兵精湛的骑射技能,反复远近拉枪线、放风筝的打击敌人。
以运动战的方式不断射杀敌军的有生力量,给罗刹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而且保证自身的损失有效降低。
这一战术可以说是非常的有效,塔勒呼兰和额勒颇澈带领部下士兵,放风筝一样靠弓箭射杀的罗刹兵没有脾气。
3、双方到底谁的伤亡最大?
要说这货八旗达斡尔官兵的骑射是真棒,可以说是射出去的每一支箭,都几乎能直接射死或射伤敌军。
比如:
“镶黄旗领催呼里尔克,射杀一罗刹,射中一罗刹胛骨。”
“披甲珠尼色,射杀一罗刹,战马中枪倒毙,步战复射杀一罗刹。”
“披甲哈喇,射杀二罗刹,射中一罗刹腰部。”(以上都选自《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
最后的战果是罗刹军不敌,八旗兵成功从包围圈中突围出去,而且罗刹兵有败阵主动撤回的迹象。
按照额勒颇澈的想法,他是想率军去追击罗刹的,能多干掉几个肯定是最好的。
但是剩余的八旗兵经过一场激战后,大部分人的箭袋早已经是射空了,就算有也仅剩下两三支而已。
关键是在跟罗刹兵的交锋中,很多八旗兵的战马都被火枪击中而死,机动性已经不能跟战前相比了。
再加上本来兵力相差悬殊,所以二位佐领最终放弃追击而回军,赶回墨尔根向副都统温岱汇报战况。
这伙八旗兵最终的战绩如下:
“我等获鸟枪五杆,马四匹,共杀罗刹五十七人,伤罗刹十九人。”(《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
而自身损失是:
战死2人(可以确定其中1人并没有战死,而是受伤后被罗刹给俘获了),7人受伤,折损战马数十匹,以及几乎用光的箭。
如果该条战绩汇报属实的话,在呼玛尔河口这场清军与罗刹的遭遇战中,八旗兵可以说是以少胜多了。
毕竟三四百人都没有把42人吃下去,还在付出巨大伤亡后,让他们给突围走了。
不过这场战斗在沙俄资料中也有相关记载,而且他们也统计了双方的双方,跟清朝方面记载的出入比较大。
“阿法纳西和军役人员,打死中国人(八旗兵)约三十名,敌人打死我军役人员七名,伤 三十一名。”(《十七世纪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史料》)
所以双方的战绩汇总很像是各说各的,两边汇报的数据差异极大,几乎都是夸大敌人的伤亡,而降低自身的折损。
到底哪种记载更靠谱呢?
额勒颇澈和塔勒呼兰战后汇总的战绩非常详细,这被射杀的五十七名罗刹人中,都能对应每个人射杀的成果。
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
沙俄方面最后只是统计了罗刹的折损,而实际上没有统计哥萨克的伤亡呢?
如果是这样的话,也许就能让双方的战绩贴近一些,但缺乏足够的史料去做支撑。
而沙俄方面说清军阵亡30人,肯定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战后额勒颇澈要给副都统温岱报功。
已经提到生还需要受赏的就接近二十人了,又怎么可能是折损三十多名清军,近乎全军覆没的情况嘞?
所以认真推敲的话,两边的战绩都不能相互对应上,但清军还是以少胜多了。
毕竟此战清军以兵力和火力的弱势,成功从三四百罗刹和哥萨克的包围圈中突围,这其实就已经是胜利了。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感谢您的阅读)
上一篇:“蚩尤”是何物?为何黄帝当初一定要对他赶尽杀绝?有何瓜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