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大家都应该看过,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东汉末年到东晋建立前的故事。魏蜀吴三国鼎立,刘备的仁、关羽的义、曹操的奸、诸葛亮的智等等,以及各种精彩的章节,数百年来被人们口口相传。
比如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一章节可是让古今读者读来大为赞叹,诸葛亮仅凭借草船,就''借''来了曹军十万之箭,让人不得不感叹他的智慧之高超。但是又有细心的读者对此提出了疑问,既然是草船,为何曹军不放火箭呢?带火的箭射上去不就能直接将这些''借''箭的草船烧毁吗?今天笔者就要好好和大家唠嗑唠嗑这件事情。
为什么不用火箭?当时是清晨,迷雾茫茫,曹军正是因为摸不清楚情况,也不知道对面有多少人才放箭试探的,。没想到的是,这一试探反而正中了诸葛亮下怀。如果他们直接射火箭的话,因为曹军多为陆军,不通水性,假如对面那些船只采用''同归于尽''的方式,直接冲向了他们的船只怎么办?所以,没有充分的把握,他们是不敢轻易冒这个险的,只是达到把敌人赶走的目的就可以了。
当然,也有学者不赞同这种说,反对的人认为,当时大雾重重,倘若诸葛亮的的船只真的着火了,他们真将火船的撞向曹军,恐怕也是撞不到了。再加上,当时的曹军船只还不像后来赤壁之战正式开打时被铁索锁的那么紧,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分散的,就算那些草船撞过来,曹军也可以立刻开动船只,避开它们。
这一反对观点也是有道理的,不过有一个客观的原因是可以肯定的。那他们在江面上发射火箭极为困难。为何这么说?当时的火箭,和后来宋朝的火箭可完全不一样。没有火药,仅仅就是在普通箭头上将一些易燃绑上,比如艾草,然后涂上一些油脂,使其更能够容易被点燃,然后再利用弓箭将其射出去。听起来很容易,但真正实施起来非常困难,想要达到让船只着火的目的,火箭上面的易燃物如果不足够的话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这样的火箭,是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制作的,在短时间内,曹军不会也不可能费尽心思去试探诸葛亮军队的草船。
另外,就算他们使用的这种复杂的火箭,其实也是难以达到目的的。我们知道,射速极快的子弹,都会因风向而产生一定的偏差,就更不用说人工射出的箭了,江面风大,火箭一时难以点燃,更难以精确的打击目标。当年诸葛亮在带领蜀军攻击陈仓城时,采用的是云梯攻城,魏国的守城将领郝昭凭借居高临下的优势,命令士兵使用这火箭,从上往下射击,由于重力因素,给蜀军造成了沉重的的打击。但是这次的情况不一样了,这种火箭非常适合从上往下的射击,但是想要平行射击,并且在各种情况极为复杂的江面上射中,是非常难得。
当然,如果换成是宋朝的那种火箭就完全不用担心了。当时宋朝京都有专门的火器制造厂,批量生产火箭。这种火箭可不是简单的在箭头上绑上火种,而是绑上了实实在在的火药,它利用的是火药引燃后所产生的推力,将整个火箭推了出去。并且,这种火药还能够爆炸,一旦到达了目标身上,如果目标是易燃物的话,''砰''的一声,就能够将其引燃。这样看来,对付诸葛亮''借箭''的草船,自然是不在话下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战场上面信息是最重要的,谁掌握了地方的动态,谁就能够处于先机。一切的一切还是要归咎于曹操不知道诸葛亮的真实意图,以为他们是来趁机偷袭的,不然,知道诸葛亮就在这些草船上面,那恐怕拼了老命也要派兵出击将他拿下了。所以草船借箭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诸葛亮利用了曹操面对未知会小心谨慎且多疑的性格特点,赢就赢在了心理方面。至于,要不要放火箭,就不是这件事情的关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