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若要论中国历史上最会作死的人,朱高煦一定会在首推之列,他作死的方式很奇葩。
朱高煦的战绩中国历史上的汉朝时期,朱元璋剪除功臣和留下藩王导致中枢出现权力真空同时九边军事力量崛起,而建文帝并没有足够的力量执掌这片权力真空并且压制藩王,这个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因为建文帝不具备做朱元璋接班人的实力,所以朱棣想要取而代之。而朱高煦,则是明成祖朱棣次子,朱高煦本人跟随朱棣从军,屡立战功。 明史中提到的建文二年白沟河之战,这是一场打的非常惨烈,两军交战到了后期,朱棣的战马快死了,他的剑也砍卷了,南军仍然气势汹汹,燕将士兵却已经丧失了战斗勇气。南军猛将瞿能率兵猛冲燕军阵营,朱棣几乎要被活捉,朱高煦率领一支骑兵加入战场,杀死瞿能父子,救下了朱棣,并且展开反击,李景隆是集合了号称六十万人北上,要在白沟河和朱棣决死、一举解决叛乱问题的,结果失败了。 东昌之战,是朱棣率军向南,李景隆退守济南,燕军围攻济南,南军平安绕后,朱棣被迫退回北方,南军大举集结,准备再次一举解决叛乱问题,双方在东昌准备展开决战,两军交战以后燕军死伤惨重,燕军主将战死,朱棣狼狈逃生,这一次又是朱高煦再次带兵来救援,击退追着朱棣的南军,保护朱棣突破了敌军重重关卡的截击,安全退到后方阵地。 朱棣对屡次救自己性命的朱高煦非常喜爱,曾有一次扶着朱高煦的后背,笑着说道:我生病很久了,世子身体也不好,你要好好努力。朱棣随口那么一说,朱高煦却当了真,可这些却为朱高煦悲剧的一生埋下了伏笔。
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朱棣之所以立朱高炽为太子,是因为朱元璋的祖训是立嫡长子,朱棣篡位以后,需要证明自己是朱元璋的最好继承人而建文帝违背了朱元璋的意志。
其次是朱高炽的儿子宣宗很讨朱棣喜欢,既然孙子可以满足他的意愿,那么就产生了既符合政治、又符合他心意的替代方案,不必强行立朱高煦。朱棣的长子朱高炽长得很胖,常年体弱多病、朱棣“见而色变,唾而詈”,看见他就难过,要破口大骂。
对比下来,朱棣反而更喜欢朱高煦,因为他觉得朱高煦勇猛凶悍和年轻时候的自己很相像。
朱高煦在被封云南以后不走,因朱棣确实比较喜欢朱高煦这个儿子,在朱高煦 的各种抵触和极力请求下,朱棣便让他留下来了,朱高煦最大的倚靠也就是依仗朱棣对他的亲情,凭借父亲的宠爱,而不是舍近求远去阴谋诡计,在朝廷中枢闹腾。十三年五月去青州是朱棣对朱高煦失望了。 因为朱高煦之前“曾以云南远”,不愿意去,现在“封青州,又托故欲留侍”,即云南之后,青州也不去,朱棣便很是恼怒,认为朱高煦这都是托词。
当时朱棣不在京城,忙于战事,没时间去搭理朱高煦,后来朱棣回到南京,见朱高煦并没有去就藩, 驻京期间随意暴露野心,趁他不在京城期间胡作非为的事情足足有数十起之多,太过于嚣张跋扈,于是朱棣勃然大怒,他没想到这个儿子竟然如此顽劣不堪。 朱棣对朱高煦的所作所为失望至极,盛怒之下的朱棣当即决定将朱高煦废为庶人,但是太子朱高炽于心不忍,他念在和朱高煦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苦苦请求朱棣从宽处罚,最终朱棣才作罢,朱高煦身边的“左右狎昵诸人”全部被杀,削除了他的护卫,第二年,将他赶去山东乐安州就藩。
到了封地后,心存怨恨的朱高煦立即就着手要谋反,还没等朱高煦谋反,朱棣就病逝了,太子朱高炽顺理成章的登基为帝,成了明仁宗,但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猝死在北京,朱高煦欲派兵截住带兵返回北京的朱瞻基,准备其暗中杀死,这样他就有机会登基称帝,可是太子朱瞻基并没有经过朱高煦设陷阱埋伏的地方,不久之后,朱高煦就听闻从京城传来消息,朱瞻基已经正式登基为帝,朱高煦气的捶胸顿足。 一年后,朱高煦下了决心,起兵造了反,朱瞻基御驾亲征率领军队征讨朱高煦造反大军,朱瞻基的大军气势汹汹,直达城下之时,朱高煦害怕了,造反大军一触即退,当时朱高煦手下王斌等还劝他一定要坚守,可是朱高煦表面同意王斌的意见,私下里朱高煦抛下众人投降,高煦被抓后,明宣宗并没有处决朱高煦,而是顾念亲情,将朱高煦幽禁起来,除去朱高煦汉王的身份,将其一家都废为庶人。 在宣宗这样对待他以后,朱高煦不由得心生怨念,朱瞻基去看他,朱高煦将他绊倒,朱瞻基一怒之下,命人将旁边的一个三百多斤重的铜缸搬来,然后将朱高煦倒扣在其中,不料朱高煦力气极大,出乎所有人意料,神勇无比的将铜缸顶起,而后开始横冲直撞。看到朱高煦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不服软,明宣宗忍无可忍,便命人搬来旁边的木炭,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木炭越烧越热,最后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
就这样,铜缸里的朱高煦在大火炙烤中凄惨的死去。然后明宣宗为了斩草除根,又将他的儿子们全部诛杀。作神朱高煦,终于作掉了他自己和一家满门的性命。 结语处在那个环境下,关键是对于时局走向的分析和把握,同时作出最利于自己的行动,朱高煦失策的除了有被朱棣诱惑走上了一条不可能的路外,其自身因素也占很大的一部分。
人有道路依赖,一旦使用武力得胜,就始终迷信武力为最终解决方案,但是治理天下并不是单单依靠武力强大,朱高煦的没有深图远算,却又怀有问鼎天下的野心,一次又一次不甘心,不断在“作死”的边缘来回试探,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