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纵观历史,秦国扫六合不是咱们的始皇帝(嬴政)一个人的功劳。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华夏,消灭山东诸国,是长时间的积累和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役取胜之后方才奠定的基础。
有一个说法,就是秦国通过“四大战役”消灭了其余六国的主要力量,这才迎来了始皇嬴政最后摧枯拉朽一般横扫千军,一举定鼎中原的壮举。
今天,咱们来说说这个所谓四大战役之一的华阳之战。首先说结论,华阳之战谁赢了?秦国;谁输了?魏国。为什么华阳之战被封为“四大战役”之一呢?是因为秦国通过华阳之战彻底将魏国打“残”了,虽然没有彻底消灭掉魏国,但是魏国已经翻不起什么大浪来了。其实秦国对魏国早就觊觎很久了。是因为魏国的地理位置。秦国一直将齐国视为头号大敌,可是秦与齐国并不接壤,想打都打不到。于是把气都撒到魏国身上了,谁让你在中间当“电灯泡”呢?
而且秦国对魏国除了“恨”还是“恨”的另一个原因是,只要秦国干掉魏国,就可以切断楚国同赵国、韩国、燕国的联系,破坏当时合纵连横的战略,缓和秦国的战略压力。可见,秦国一直挺“关心”魏国的。
公元前275年,秦国就开始“暴打”魏国,都打到了魏国国都大梁。但是韩国出于三晋兄弟的情谊派兵来救,结果也被秦国给“揍”回去了。魏国不得已,割了地向秦国求和。公元前274年,秦国卷土重来,令秦将胡伤攻魏,斩首四万,秦军乘胜攻取了魏国的卷县、蔡阳和长社和中阳,这些又是一大块地没了,魏国伤不起呀!
经过数年的讨伐,魏国终于迎来了让自己“解脱”的关键战役,华阳之战。不过搞笑的是,这场对于魏国生死攸关的战役,并没有发生在魏国,而是韩国。
公元前273年,魏国和赵国不知道想起什么来了,联手进攻韩国。韩国哪里受得住此等“大礼”,思前想后,还是向秦国求援吧。齐国、楚国、燕国就别指望了,既不想管,也管不了。
其实秦国也不想管,秦昭襄王拒绝了好几次出兵援韩的请求。最后,韩国派陈筮去当说和人。陈筮到秦国后,同秦国穰侯魏冉说“你们要是不帮助韩国,最后韩国就会倒向别的国家,反正都是“倒”,倒向哪个国家我都不会着急。”
这一下说到魏冉心坎儿里去了。魏冉赶忙去找秦昭襄王,说明厉害,再不管韩国的话韩国可就跟别人跑了,咱们到时候又多了一个敌人,这个不符合咱们破坏合纵连横的策略。
秦昭襄王一听,是这么个理儿,不能让韩国跟别人跑了。这才同意秦国出兵援赵。可这场仗,最后却成为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是谁都没想到的。
秦王决定出兵,派的谁呀?白起、穰侯魏冉、客卿胡阳。白起作为主将从这场战役开始,将要慢慢走上人生巅峰了。
从咸阳到韩国的华阳,其路途很遥远,要八、九百里,十天八天到不了。魏赵联军算准秦国就算来援,等秦军到了华阳,黄花菜都凉了。于是,魏赵联军放开手脚专心攻城,不管秦军能否从西边杀来。可是白起用兵真不是盖的,他率领秦军从咸阳出发,就开始急行军,“兵贵神速”,日行百里,没歇脚,八天赶到了华阳。
到了华阳也没歇着,以疲惫之师就向魏韩联军发起进攻。白起要的就是这种突然袭击,背后插入,令魏韩联军猝不及防。正可谓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魏韩联军果然着了道,被打了一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此战,秦军共斩首魏军十万,俘虏了三名魏将;还将赵国的两万俘虏全部沉到黄河之中( 资治通鉴 卷四 周纪第四:武安君又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于河)。
秦国还趁机抢占了魏国和赵国的大片领土。魏国被迫将南阳等城献与秦国。秦国这仗是搂草打兔子,没想到“复利效应”这么明显。而最大的收获是在当时谁也没看出来的,那就是魏国彻底被打“废”了,元气大伤,魏国也算是解脱了。从此以后,再也无法对秦国单独构成威胁了。后来虽然在邯郸战役魏国找回了一些场子,但是也不能恢复原来的国力,他们只能同赵国一起才能对秦国有些威胁了。
这场仗看起来没有什么决定性的胜利,但是对秦国而言,令魏国无法再帮助别的国家,也是很大的功效了。此战之前,魏国还能够单独与秦国抗衡一下,但是这场仗令魏国好多年缓不过来,后期也无法对秦国产生威胁了。
十几年以后,秦将白起将迎来自己的巅峰之战“长平战役”,那一场仗是彻底虚弱赵国的战役。咱们经常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秦国横扫六合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咱们今天叙述的这一场场战役的累积才迎来的最终爆发。
其实,笔者给各位看官写写这些古今“演义”,从中也学到不少东西。本人才疏学浅,对历史总是一知半解,近 来看了很多“战国往事”,还得到了不少新的启发。
希望各位读者也能从中学到新的东西,就算以前知道,看看这次能不能通过新的阅读领会新的道理。我想“温故而知新”也是说的这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