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即公元626年7月2日,当时的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突然发起宫廷政变,于长安太极宫以北的玄武门动手,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宣武门之变。
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在这场政变当中双双殒命,随着这二人的身死势消,其功罪只能是任后人评说了。
可是,这还没完,所谓去除隐患,斩草除根也要继续进行。这根麽,就是太子与齐王的儿子,也就是秦王李世民的嫡亲侄子们。
于是,太子李建成的5个儿子,齐王李元吉的5个儿子,俱被杀死。
诸君试想,这二人政变中被杀之时,太子李建成36岁,齐王李元吉不过仅有23岁,这二人的孩子才能有多大年龄?
斩草除根之后,秦王李世民意犹未尽,没过多久,他竟然把自己的亲弟弟、齐王李元吉的妻子杨氏接入宫中,之所以说成接入宫中,因为开始就没有什么名目给杨氏。
李世民强纳弟妇,终究已经是史实,毋庸争议。但是,后世之人提出疑惑,李世民为什么不动太子李建成之妻郑观音?却明目张胆地占有弟妇杨氏,进而与杨氏生了孩子,这到底是出自什么考量呢?
对此,史论纷纭,亦说李世民受道德制衡,考虑到郑观音为嫡亲大嫂,平日对李世民似乎亦有照顾,李世民生母去世也早,民间有长嫂比母之论,故不能有所逾越。
其次,认为郑观音对太子情重,终不能忘却,以至于遁入佛门,又恐其因爱生恨,若强行纳入秦王李世民身边,恐生不测。
上述所言,笔者以为实属勉强,子由认为,李世民之所以令弟妇杨氏进宫,而放过太子李建成妻子郑观音,不外乎以下两个原因;
一,主观印象导致突兀的行为
如果作为世间的一个普通百姓,做了杀戮兄、弟,再灭其子嗣,再强纳其妻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等待他的应该是律法的严惩,亲族之中的唾弃、不齿,进而遭到普世道德伦理的谴责。
可是,当秦王李世民逼得父亲李渊退位给他,他成为唐朝的二代皇帝,那么,朝野上下对于宣武门之变中的杀戮就缄口不言,甚至后世史家也要为强纳弟妇的行为找出它的合理性。
回到问题中来,李世民强纳杨氏,放过郑观音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玄武门之变发生之时,李世民28岁,其弟李元吉23岁,以此类推,当时的杨氏只能是年纪更轻,所谓花信年华。
另外,在相关史籍当中,有关齐王李元吉的子嗣源流记载不清晰,换言之,被杀掉的5个儿子分别是谁生的没有明确记载。
但有一点基本可以肯定,这个杨氏未曾为李元吉生下一儿半女,据唐史记载,杨氏“眉目如画,玉貌雪肤”,这就是说,当时的杨氏20岁以下,人不但漂亮,也未曾生育,身姿婀娜。李世民是见识过这位弟妇芳姿的。
其三,杨氏出身于关陇杨氏家族,这是一个在隋唐时期极其显贵的家族,纵观唐朝,是一个极其讲究门第出身、崇尚贵族风尚的时代,于婚嫁之事,不仅仅是讲求门当户对,而且,有目的的政治联姻风行一时。
是故,李世民强纳杨氏,一方面满足了他对政敌、对手兼兄弟的变态压制心理,同时,也是一种于现实政治力量的无形获取。
最后一点,正如前面提到,杨氏与被株连处死的齐王5子并无关系,缺乏丧子之痛,而且,随着时间的逝去、感情的游移、甚至可谓之追逐权势女人的水性杨花性格所决定,这杨氏终将彻底忘却曾经的夫君、年轻的齐王李元吉,完全投身于丛林法则的执行者李世民的怀抱,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反观太子妃郑观音,对于这个女人,李世民却丝毫不敢小觑。
郑观音作为太子妃,如果没有这凶残至极的宣武门之变,不数年,她就会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而且,随之痛失的是自己正值盛年的至亲太子李建成的被杀,以及小树一般的5个小儿子被残酷株连处死。
遽丧亲夫,恸失爱子,从储君妃的身份坠落尘埃,郑观音怎么会去追随屠夫李世民,即使没有这些困扰,她的心理终不会抹去那些残酷的画面。
所以,李世民是个聪明人,他又怎么敢碰郑观音这个人?
对于郑观音来说,如果以一死报答太子李建成的夫妻情意,那么,留在人世间的女儿怎么办?人生至此,死生已然不重要了,但是,扔下自己与太子的骨血,独赴幽冥麽?这一步是万万不可能的。
于是,只能寄意青灯古佛之间,呵护幼女成长,了此残生。
尚有一个说法,杨氏也有女儿,是为了女儿才依从李世民摆布,对这种说法,子由姑且存疑,但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杨氏虽然给李世民生了儿子,但是,这儿子被规定不准认同杨氏的母亲身份,只能呼为婶娘,直到杨氏病没,又齐王李元吉被追改封为巢王之时,竟然把死去的杨氏追封为巢王妃,这样看来,自强迫杨氏入宫起,到追封巢王妃为止,冷酷的李世民根本就没把杨氏当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