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几个封建皇帝眼光非常深远独到,预测也非常精准,在位时留下了许多“祖训”,多少年以后才知道当年的用意,能看透多少年之后的事情,真是令人佩服。
第一个皇帝就是汉高祖刘邦。
有一年,淮南王英布发动叛乱,他带着自己的侄子刘濞去平叛,这个刘濞是刘邦大哥的儿子,在平叛过程中,刘濞作战很勇敢,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于是在战争结束后,刘邦就封刘濞为吴王,镇守淮南王英布的封地。在策封大会上,刘邦就是看刘濞哪里不对劲,具体哪里也说不好,反正就是不对劲。于是刘邦就把刘濞叫到自己的身边,抓着他的胳膊说:
“今天我封你为吴王,希望你好好地替我管理大汉的东南地区,五十年以后,这个地区会出现大乱,这里面不会有你吧?”
刘濞把脑袋晃得跟拨浪鼓一样,嘴里不停地说着不会不会绝对不会。
刘邦死后,汉文帝即位。
有一年,吴王刘濞的儿子来都城跟文帝的儿子一起玩耍,文帝的儿子一不小心把吴王的儿子打死了,这可不要紧,吴王和文帝之间就有了矛盾,后来矛盾越来越大,终于在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造反了。这一年和刘邦策封吴王的那一年相差49年,刘邦的眼光真是太超前了,50年以后的事都看出来。
这事还不算完。
刘邦平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乱之后,回来就一病不起,再后来越来越严重,眼见着这人就要不行了。这时,吕后来到刘邦的床前问他:
“陛下百年后,萧何百年后,您看谁能当相国?”刘邦说:“曹参。”吕后又问:“曹参以后呢?”“王陵”刘邦接着说,“王陵太耿直,陈平可以辅佐他。陈平这个人阴谋诡计太多,不能独立任相国。”接下来,刘邦说了最著名的话:“安刘氏者勃也!”意思是说:安定刘氏江山的一定是周勃啊!吕后又问:“那以后呢?”刘邦用了最后的力气挥了挥手说:“到那时你也不在了,不是你管的事了。”
刘邦死后,曹参任相国。他整天饮酒作乐,吕后专权,但汉朝的政策一直延续着刘邦和萧何制定的路线方针继续往前走。再后来是王陵和陈平任相国,对吕后专权也是大气不敢喘,任由吕后在那里折腾。到了吕后死了,周勃联合陈平、灌婴一起诛杀了想要造反的吕氏家族,使汉朝渡过了最危险的时期。刘邦生前能预见到吕后要专权,但她不会离大格,她死后,她的侄子们要造反,这个时候才验证了“
安刘氏者勃也!”
这句话。死后多少年的事都安排得妥妥的,刘邦的眼光真是非常深远。
第二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建立了北宋,都城定在开封府。在修筑城墙的时候,故意把城墙修得九九八十一道弯,而且是凹凸不平,就连宫内的门巷都弯弯曲曲,而且各处都很狭窄,当时的人都不知道宋太祖为什么这么做。他还立下了两条祖训:
一是宫里必须养猪(苑中牧豚);二是皇城内必须要设兵工厂(内作坊)。
说实在的,当时的人们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宋太祖死后,宋神宗即位。皇宫的人们就嫌门巷弯曲狭窄进出不方便,就有人请求神宗皇帝把皇宫重新装修,把这些门巷取直拓宽,神宗其实也想重新装修一番,可是转念一想,这是太祖的意思,装修完之后恐怕不太合适,就没有同意。有一天,宫内有人起歹心想要造反,只用一个护卫把门一关,所有造反的人员都出不来了,神宗皇帝挨个把他们都收拾了。
神宗死后,宋徽宗即位。
宋徽宗是个艺术家,他看到皇帝宫殿的城墙太难看了,就自作主张,把弯曲的地方全部取直,而且重新装饰一番,这样确实比以前漂亮了许多。可是有一天,金兵来了,在城墙的四个墙角各放一门大炮,往城里一顿狂轰乱炸,炸得宋兵血肉横飞,各处乱窜,连一个藏身的地方都没有。这时候,徽宗和他的文武百官才知道太祖把城墙修成弯曲的用意。
至于为什么在皇宫内设立兵工厂,就是让他身后的皇子皇孙们时刻牢记身边随时会发生战争。
可是在宋神宗在位的时候,以兵工厂有噪音影响环境为由给挪走了。到神宗晚年,他连一个小小的西夏都打不过,这才想起太祖的用意,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那么为什么要在皇宫里养猪呢?还是在神宗在位的时候,有一天他走在后花园,看见有人在那喂猪。过去就问他:
“你们为什么养猪啊?”
那位太监也说不上来,只是说:
“这是皇宫传下来的规矩,将猪从小养大,然后再杀掉,再从小养大后杀掉,好几代了都按这个规矩办,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打那以后,神宗皇帝就下了一道命令,从此以后不准在皇宫里养猪。可是不到一个月,宫里抓到了一个会施展妖术的人,太监们听说只有猪血才能破除妖术,一时之间竟然找不到猪血,这时候神宗才突然领悟到太祖的深谋远虑。
宋太祖赵匡胤跟秦皇汉武比,虽然算不上雄才大略,可是他出身下层军官,熟悉基层的许多实际情况,又善于思考,所以眼光就会远一点。
这些皇帝的眼光虽然很远,根本目的却是维护他们家族的利益,想让他们家族世世代代作皇帝,享受荣华富贵,当然有许多做法并不可取。
但是他们深远的眼光,能看到身后多少年的事情,这与他们深入了解人性,洞悉社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能深入的学习他们,深入的了解社会,分析事物内部的联系,科学预见未来的前途趋向,提前制定相应的对策,这对于我们更好的发展事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