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秦国征伐六国的步伐遇到了赵国的阻碍,长平这个地方让秦军的部队寸步难行。似乎秦王扫六合的伟业将要在此被终结,然而到了战役的关键阶段,赵国的国君却犯下了临阵换将的忌讳,导致一代名将廉颇被纸上谈兵的赵括所替代。
这种战略失误致使赵国大量的有生力量惨死在长平,也让赵国的国运被截断,从此以后赵国再也无法抵抗秦国的扩张,秦国一统天下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现今的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可以知晓当时的赵王受到了秦国离间计的挑拨,才犯下严重的战略错误。然而,当我们深思史书,抽丝剥茧的去探究长平之战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平原君赵胜才是导致长平大败的重要原因。
平原君其人
平原君赵胜,是当时赵国国君赵孝成王的叔叔,是赵国的辅政,相当于宰相。在历史上,平原君赵胜被之为战国四公子,门下样客数千,颇有贤明,史记“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按理说,这种大德大贤之人,赵国的统治者赵孝成王应当予以重视。但是赵孝成王作为一个年少继位的君主,自然有着心高气傲的毛病,身边有这么一位德高望重的叔叔,内心之中毫无波澜,似乎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赵孝成王在面临国家重大政策的选择的时候,也会参考另外一位宗室成员平阳君赵豹的意见。这种“兼听则明”的方式,不能说是一种错误,大部分的利于国家发展的重大决定的提出,都是在这种选择中发出的。然而,公元前262年的赵孝成王,在面对在同一问题上,两位家国重臣提出的不同决策,却选择了一次错误的答案,进而导致了赵国的衰弱。
是否接受上党的土地
公元262年,韩国上党郡的郡守冯亭在面对秦国虎狼之兵的威胁下,认为自身难以坚守脆弱的上党。因此,决定写信告知赵国,将上党郡献给赵国,希望通过赵国羽翼的保护,让上党居民免受秦国的苛政。
面对这种天降横财,赵孝成王相当谨慎的询问了两位辅政的意见。面对赵孝成王的询问,赵豹回答“夫秦蚕食韩氏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也……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其政行,不可与为难,必勿受也。”赵豹认为冯亭献上党,目的是嫁祸赵国吗,让秦国进攻赵国,属于“无故之利”,因此不能接受。
而赵胜确认为,利用战争所获取的土地即劳民又伤财,现在韩国的郡守自愿将上党献给赵国,无缘无故获得大片的土地,对于国家的发展是有利的,史记“坐受城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此外,赵胜还认为,上党这块土地一直存在于秦国西进的征途上,秦国只要不停止它征伐天下的进程,接受不接受上党都不会影响秦国进攻赵国。因此,还不如早早接受上党拉长防御战线,为后续秦国的进攻做准备。
对比于赵豹较为保守的建议,年轻的赵孝成王自然乐意听赵胜的意见。因而,选择了接受上党的土地,然而就是这个选择,让赵国彻底惹怒了秦国,不得不在长平去迎接秦国骄悍的骑兵。
长平之战的始末
1.秦兵悍威陷上党,廉颇坚壁守长平
公元前260初,秦昭王派遣秦将王龁去接受上党,王龁的部队所向披靡,很快就将上党全境占领。然而,上党的百姓听闻秦兵以至,就纷纷出逃至赵国的境内。在人力稀少的战国时代,人口即是人手,因此赵孝成王便派遣军队在长平接应溃逃的上党百姓,秦军追击至此,双方秣马厉兵,摆开阵势,影响深远的长平之战,正是爆发。
公元260年四月,为了应对强悍的秦军,赵孝成王派遣国内首屈一指的名将廉颇去迎战。虽然廉颇是一代名将,但是也难以抵挡秦兵的悍勇,初战即告负。接下来秦军势如破竹,连胜连捷,史记“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经过多次的垒战,经验丰富的名将廉颇认识到秦兵的厉害在于骑兵。因此,便采用“坚壁清野”的保守式打法,通过修筑一座座堡垒去扼制骑兵在平原上的优势,史记“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这种“坚壁清野”的战术正打在秦军的节骨眼上,原因在于长平在赵国的境内,秦兵长驱直入,战线不得不拉长,这对于秦军的后勤是极大的考验。而且,秦兵无法速胜,离家太久的基层秦兵们难免生出思乡之情,这对于秦军的士气也是个打击。
2.使离间赵国换将,王龁白起出战
战争到了僵持阶段,对于劳师远征的秦军来说极为不利。战报传到咸阳,一时之间毫无头绪的秦昭王只能向麾下的大臣范雎问计。范雎不愧是一等一的阴谋家,这种生死之局,尽然让他相处一条妙计,就是离间计。范雎说:“ 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范雎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虽然是名将之子,但是实际上并无军才,且好纸上谈兵。赵奢就曾经评价过自己的儿子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然而,已经对前线战事僵持的赵孝成王却听信范雎派遣间谍在邯郸散布的谣言,真的认为秦军对赵括“畏若鬼神”,尽然拜赵括为大将军,让其去前线接替劳苦功高的廉颇。
秦国这边听闻赵括真的上了前线,也同样的进行换将,接替王龁全权指挥秦军作战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武安君白起。与赵国明目张胆的换将不同,秦国对于换将是严格保密的,史记“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3.赵括轻敌冒出击,长平溃败赵国衰
到了前线接替廉颇的赵括,刚开始还能够执行廉颇“坚壁清野”的作战方略。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年轻的赵括愈发焦急,毕竟自身接替廉颇指挥全军,国内多有非议,他急需一场大胜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白起上了前线之后,立马定下引蛇出洞的计策,在赵括终于安耐不住主动出击的时候,
让手下的部队佯装不敌。赵括一看所谓天下无敌的秦军在自己的指挥下如土鸡瓦狗般溃败,立马派遣主力部队全力出击,一直进攻到秦军的驻地,然而面对秦军的收尾赵国军队也无法攻下。这个时候白起就派遣一支部队,绕过赵军的前线,从赵军的两翼进行包抄,致使赵军大败。史记“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公元前260年九月,“粮道绝”的赵国军队军队已经无法在于秦军交锋了。赵括不得不组织部队突围,然而这种情况下赵军已经毫无战力了,很快赵军不得不向秦军投向,纸上谈兵的赵括也在突围的过程中被秦军射杀。长平之战,以赵国的失利告终。
平原君与长平之战
虽然整个长平之战的过程中,平原君赵胜没有直接参与,但是仔细研究会发现,赵胜对于长平之战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就是上党,赵胜的对于上党的贪婪是点燃导火索的重要原因。司马迁评价“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其次,反间计的实施也和赵胜有关,为何赵孝成王会义无反顾的更换将领,原因在于赵胜和廉颇的关系极好,赵胜曾评价廉颇“廉颇为人勇騺而爱士;知难而忍耻,与之野战则不如,持守足以当之”。如果廉颇获胜,在廉颇的助力下赵胜难免辅臣变权臣,赵孝成王自然不想看到这一点。
最后,在战争的僵持阶段,赵胜作为赵国的辅政,尽然浪费了这个大好时机,没有争取其他五国的支持,让战争胜利的天平最终倒向秦国。
结语:
长平之战双方之一的赵国,在其辅政平安君赵胜和赵孝成王的带领下 屡失良机,让赵国的士兵在前线保守惨败之苦,导致50万招兵被坑杀,进而让赵国的国运瞬速的下滑,致使最终灭亡,这不得不说是可惜可叹。
纵观历史上,发生的种种战役,像长平之战这样曲折而富有戏剧性的战争可谓寥寥无几,这就可以说明赵国的领导层们多么的愚昧,当下的我们在揽略这段历史的时候应当深刻认识到决策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应当吸取长平之战赵国的教训。
参考文献:
《平原君赵胜在拒燕之战、长平之战、邯郸保卫战中的是与非》
《平原君“利令智昏”导致长平之战及其惨败》
《长平之战赵国换将的重新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