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王3次犯错,后续却打掉秦国20多年扩张成果,他真傻吗
迪丽瓦拉
2024-12-07 10:04:50
0

原标题:长平之战赵王3次犯错,后续却打掉秦国20多年扩张成果,他真傻吗

“当年血战染长平,功过至今不厌评。竖子无情杀降卒,赵王有恨愧书生。两千余载一词训,四十万魂同日坑。天令斯文蒙此辱,中华始幸有同衡。”——王东满

一场秦赵长平大战,四十万赵军魂散此地,也让强赵从此走下神坛,百年经营毁于一旦。

而说到的长平战败,其实主要问题便在于赵王丹的决策,若非赵王犯下的三次错误,长平胜负仍未可知。

不过,赵王丹又真是“千古庸王”吗,毕竟长平惨败之后,赵国却又一举胜秦,甚至打掉了秦朝二十年的外扩结果,让秦人“士民倦,粮食竭”,二十年之内不敢言兵,如此才能当称一方雄主。

这一庸一雄之间又隐藏着什么,且从公元前270年说起。

丹之庸:三错败长平,损兵又衰国

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以赵国不履行换城诺言,派秦客卿胡阳为将,率军讨伐赵国。胡阳经过研究后,相中了阏与一地,此地是晋阳与邯郸的连接点,而这两座城又都是赵国的两大板块,所以拿下阏与对未来分割赵国大有益处。

但阏与一战,赵奢一战成名,将秦军败于阏与城下,致使秦朝的分赵计划落空。

然而,阏与一战的失败,并没有让秦就此放弃分赵的计划。秦昭襄王在历经八年的远交经营后,于公元前262年,命白起率秦军大举进攻韩国,秦韩两国力战数次,韩军屡战屡败,被斩近五万余军士,所丢城池更是不计其数,其中有个城池名叫野王。

这城名虽然听着有趣,但却是实打实的战略要地——野王城是上党城与韩国的连接点,所以,一旦野王城丢,那韩国的上党就成一座孤城了,几乎已成秦军的囊中之物。

而上党其实就是秦发动战争的最终目的,那上党究竟有何魅力,竟让秦军开拔十万大军也要拿下呢。

原来,上党位于阏与旁侧,是秦赵韩魏交界地,若秦朝拿下上党,那向北可行分赵之策,向南可直取韩都新郑,向东更是直捣魏国,而且此地还能与洛阳遥相呼应,可谓难得的东进路口。

不过,就在秦国以为易取上党时,上党守将却做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举动——率上党投降赵国。

当时的上党守将名叫冯亭,此人眼见上党不保,便心生最早的驱虎吞狼之计,他将上党城归附赵国,这样便能引得秦赵相争。

赵王丹眼见可以白得一座城池,欣然接受了冯亭的献城,而这便是赵王丹犯下的第一错,原因在于秦国对上党的渴求,那是人尽皆知的,此时如果赵国突然“虎口夺食”,那必然遭来最猛烈的报复。

事实也确实如此,秦国在听说冯亭的献城后,当即展开了攻城决战,上党瞬间沦陷,赵国是真正意义上的得了个“寂寞”,而且还要为了这个“寂寞”举重兵与虎狼秦军交战,这让赵国内部出现了矛盾,前线战势并不乐观。

在这样的时局下,赵王丹犯下了第二错——战事不利,贸然示好。

当时的赵军主将廉颇,率军与秦军交战几轮,发现秦军兵锋正盛,赵军损失惨重,所以选择了筑墙而守,坚守待援。

其实赵老将军的战略是正确的,第一是秦军劳师远征,粮草供给十分不易,不足以支撑长久战。第二是当时诸国皆忌惮秦之崛起,如果秦赵两军对峙,那诸国是很愿意派出援军围剿秦军精锐的。

但赵王丹却偏偏在此时选择了示好,而秦国也将计就计,频频向赵国献殷勤,这导致诸国一时间不清楚秦赵关系,所以都选择了作壁上观,让长平的赵军迟迟等不到诸国援军,军心渐变。

好在廉颇老将军坐镇,前线赵军才得以稳住。但也是在此刻,赵王丹又犯第三错——听信传言,中秦离间。

原来,廉颇老将军的坚守战略已经初见成效,秦军这边的粮草已经成为了大问题,所以秦相范雎想到了离间计,他遣人扮作货郎潜入邯郸,在城中散步“秦军不惧廉颇,只畏赵将赵括”的传言,赵王丹对此信以为真,不顾括父赵奢的反对,临阵换赵括为将。

最终,“纸上谈兵”的赵括错误估计形式,又逢秦军暗中易帅,被秦军诱敌深入,赵括战死军中,四十万精锐被尽数围歼,仅百人逃回了赵境。

赵王丹的长平三错,缔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庸王形象。

然而,也正是这样一位“庸王”,在长平之战后,三计胜秦,使得秦国二十载不言兵。

丹之慧:三计振赵国,败秦又收地

长平之战秦军坑杀四十万赵军的消息,迅速传遍了诸国,这让诸国对于秦国的忌惮更深了,纷纷将秦国视为眼中钉,而白起经此一战,也准备乘胜进军。

这时,历经大败的赵王丹突然明智了起来,施展第一计——以骗议和,对秦离间。

曾遭受秦国的离间计,赵王丹也懂得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道理,他先以六城为代价,向秦国议和,而后又命人游说秦相范雎,表达白起已经功高震主,于秦国不利等等,这使得范雎也深以为然,在劝说了秦昭襄王后,秦国主将白起由此被罢免,并被召回了秦都。

但毕竟只是骗局,白起被召回秦都后,秦国并没有收到六城,秦昭襄王又一次感觉到被耍,再次兴兵伐赵,但白起心怀不满,称病在家,让秦朝只好另立新将。

赵王丹面对新的秦军主将,又一次施下第二计——启用廉颇,重振赵军。

赵王丹将廉颇重新拜为主将,然后举邯郸城执行廉颇的坚守待援之策,而新上位的秦主将年轻气盛举兵强攻,但邯郸城坚且军民团结,一连几次将秦军败于城下,直接挫败了秦军的兵锋,两军形成了对峙之势。

在秦赵对峙后,赵王丹再施第三计——精谋外交,合纵抗秦。

眼见秦赵再次对峙,而且还是在赵都邯郸城下,六国都开始摩拳擦掌,若此时再不出手,只怕赵亡之后,秦军的目标便是诸国了。赵王丹瞄准这个时机,派遣使臣求援,使得六国起兵合纵抗秦。

联军不仅将秦国大败赵境之内,还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魏国河东郡、安阳、汾城,赵国太原郡、皮牢、武安,韩国上党郡及汝南。

秦军在此战中损失惨重,不仅精锐损失殆尽,前二十年的苦心扩张成果也一并毁去,而且国内也开始进入厌战畏战的状态,致使秦国在未来二十年都不曾再动刀兵。

这样的赵王真的傻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总结:

论道赵王之三错又三计,我们其实不难发现,赵王丹虽然有昏聩的一面,但大败之后的冷静行事,还是颇有一代雄主的风范的。

诚如后世所述,赵王丹能够带领赵国走过最艰难的时段,其本身是具备一定的实力,只不过后代却未能继承这般能力,再加之赵国出了个千古奸相郭开,最终,赵国至此走向了末路,令人扼腕叹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准... 前言:一说起准噶尔人,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了,今天新疆的准噶尔盆地,没错准噶尔盆地是以以前的准噶尔部,准...
为什么朱高炽两个弟弟不服他,朱... 为啥朱高炽的两个弟弟都不买他的账,而朱瞻基那九个弟弟却没一个敢跟他抢皇位呢? 明朝时候,朱高炽是朱棣...
原创 秦... 前言 历史上,能被称为“千古一帝”的非秦始皇嬴政莫属,他结束了春秋的战乱,一统六国,奠定了两千多年...
原创 大... 尊重对手,才能强大自己。 随着十五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割裂的人类社会形成了一个整体。各国开始在同一舞台...
日本人祖先真相大白,不是徐福后... 2021年,有个关于日本人血统来源的研究结果,让大家之前好多年的老想法都变了。这个研究发现,日本人其...
原创 跟... 【引言】: 哎,说起长征,大家伙儿第一反应肯定是那些英勇的战士,可你知道吗?在那条漫长的征途上,还有...
陕西宝鸡市周原遗址入选“202... 2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承办的“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
原创 苏... 文/玉浊清 苏联在东北的9个月干了些什么?为什么又突然退兵?和一人有关? 苏联的战斗力非常的顽强,也...
原创 《... 《三国演义》里演到蜀汉后主阿斗的时候,形象憨憨傻傻的,跟被评为多智如妖的诸葛亮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
原创 他... 唐宣宗李忱在唐朝宦官当权的时期装疯卖傻了36年,后来被官宦当成傀儡推上了皇帝的位置,但他登基后,一改...
原创 清...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可见古人认为保全自己身上的头发和皮肤是孝的表现。但我国是一...
原创 宋... 我们看许多古代小说或者古装影视剧中会发现,一方打了败仗,获胜方常常能得到大量军械粮食,包括盔甲、兵器...
原创 苏... 世界大势,正如《三国演义》中所说的那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古往今来,纵观历史的成败得失,我们会...
原创 中... 姓氏作为区别个人身份的载体,在上古时期,姓与氏是两回事,姓是辨祖先的,氏是别子孙,所以,上古的姓少而...
原创 “... 在百家姓中,李姓无疑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有将近一个亿的人都姓李,这比很多其他国...
原创 朱... 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因为从小生活贫困,因为生活所迫做过乞丐当过和尚,他看到过贪官欺压百姓,心中一直记恨...
原创 为... 明朝末期,大明王朝已然大厦将倾。内部天灾连年,流民四起,外有大清虎视眈眈,就连部分忠于大明的将领都已...
原创 我... 从古至今无一人不奢望自己的名字可以流传千古,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是寥寥无几,著名历史人物及其事迹大多都...
原创 中... 引言 在《增广贤文》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在我们现代人眼中,命运是靠...
原创 日... 我们知道二战堪称是人类史上最残酷的战争,战争直接造成了世界一亿多人口的受伤,7000多万人的死亡,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