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张闻天和彭德怀一同遭到批判,其中有一个罪名是“反总理”。 建国后,张闻天主要在外交部门工作,曾担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并长期协助周总理处理重要事务。周总理的领导才华和对国家的贡献,大家都看在眼里、心里。然而,为什么张闻天会被指责为“反总理”呢?这个指控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反总理”的指控,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的分歧。首先,就是在工作方法上的不同看法。 周总理是一个典型的“亲力亲为”的领导者,他事事亲力亲为,甚至会亲自参与工作中的每个细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工作风格让他深受人民敬爱,也使他成为许多人心中不可替代的伟大人物。 然而,张闻天却认为,作为国家的总理,周总理不应当过于深入到具体的细节中,而应更多地把精力集中在国家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上。他强调,一旦国家政策定好,就应该把执行权交给下属,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更大的集体力量,推动国家更快发展。张闻天指出,周总理经常花大量时间去接见某些个人,而因此耽误了其他更为紧急的重要工作。他认为,这些接见其实可以简化,总理只需要做一些纲领性讲话,剩下的细节工作交给下属去处理。 此外,张闻天还提到,有些外国代表团希望见周总理,尽管周总理非常繁忙,仍然答应了接见,结果却是这些外宾往往要等上几天,依然没有见到总理,这让许多外国人感到失望。这样的工作方式和安排,正是两人在工作方法上显著的分歧。 除了工作方法的不同,还有一个关键分歧是在接见外宾时的礼仪安排上。 周总理是一个非常注重外交礼仪的人,虽然他自己生活简朴,穿衣吃饭都非常简单,但在接待外宾时却非常讲究。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兼任外交部长,亲自主持并制定了许多外交礼仪,这些礼仪包括从迎送外宾到宴请规格、赠送礼品等几乎所有方面,都要高于国际惯例。周总理这样做,显然是为了展现新中国的国际形象,尤其是在外界普遍对中国持有偏见的情况下,展示一个自信、强大的中国形象非常重要。 然而,这种做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有一次,缅甸代表团访华时,中国方面为每位代表赠送了毛皮上衣。对于中国人来说,毛皮上衣是非常珍贵的物品,但缅甸人常年生活在热带气候中,这样的礼物对他们来说根本没有实际意义。张闻天认为,过于讲究的外交礼仪虽然展现了中国的热情,但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甚至让外国人产生了“做作”的印象。 实际上,周总理自己也曾对这种过度奢华的外交礼仪产生过反思。例如,在1954年,周总理应英国外交大臣艾登的邀请赴宴,宴会并不豪华,只是在宾馆里享用了简单的三道菜:炸牛排、土豆和白菜。尽管这顿饭简朴,周总理还是非常感慨,表示西方人请客的方式应该如此,简朴而不浪费。这一事件虽小,却让周总理开始反思过度奢华的外交礼仪。 然而,在当时的中国,外国领导人节俭的做法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或模仿,这只不过是一个小插曲。为了改进外交礼仪,张闻天曾专门撰写文件,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希望能引起领导层的关注。然而,没想到的是,周总理看到文件后非常生气,甚至在会议上批评了张闻天的看法,并愤怒地说道:“如果以后请客没有钱了,就用我的工资垫上!”当时,贺老总和乔冠华也在场,他们也支持周总理的观点,表示如果总理的工资不够,大家可以一起贡献。张闻天没想到的是,这样的分歧最终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成为了讨论话题,甚至被上升为政治问题,最后给张闻天扣上了“反总理”的帽子,造成了他名誉的损害。 当然,这一罪名最终并不成立。张闻天始终对周总理怀有深厚的敬意,唯一的不同意见在于工作方法和外交礼仪安排上。他并不是反对周总理的领导,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张闻天并非所谓的“反总理”,而这一冤屈也最终得到了平反。 (参考资料:《大外交家周恩来》《张闻天传》《炎黄春秋》)